文|卡其
日前,一則南京圖書館館員複制袁枚《随園食單》中美食的新聞,掀起了又一輪古籍裡的美食尋味之旅。
《随園食單》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水族無鱗單、雜素菜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茶酒單十四個部分。須知單和戒單分别提出飲食操作的要求和應當注意的事項,其餘十二部分記述了當時流行的三百多種菜肴飯點,以江、浙、皖三地風味居多。
它第一次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中國烹饪的成就,記載了乾隆時期流行于我國南北各地的三百多種菜肴點心,是一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産,近三百年來流傳甚廣。
如今在各類網絡平台上,複刻古籍美食的愛好者越來越多,而且還呈現出專業化的趨勢。
之前,《揚子晚報》美編張葉曾挑選當季食材,選取《随園食單》中一道名菜——豬裡肉,将其制作步驟一一還原,再現百年前的美味。“豬裡肉,精而且嫩。人多不食。嘗在揚州謝蘊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雲以裡肉切片,用纖粉團成小把,入蝦湯中,加香章、紫菜清煨,一熟便起。”袁枚将其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寫了出來。張葉則根據食單将其改名為“謝氏裡脊鮮蝦湯“。
而從2020年開始,南京圖書館曆史文獻部館員韓超、史星宇,就将清代文學家袁枚《随園食單》裡的文字“翻譯”成了數道活色生香的菜肴。
作為南圖正規軍,韓超、史星宇兩人在2020年夏天開始美食視頻的制作,配合寒暑假,每年推出兩期。
把古籍裡的文字翻譯成活色生香的菜肴,并沒有視頻中看到的那麼輕松,有時也會“翻車”。
“豬裡肉”這道菜《随園食單》記載很簡單,就是把豬肉片切得很薄,然後用蝦湯煨。但實際操作過程中,韓超和史星宇發現:煮出湯之後,蝦去哪了?他們了解到浙江有個地方做錘肉,就是把肉和蝦混合到一起,又入味又鮮甜,于是他倆花了很長時間混合蝦和肉并蘸上澱粉,可結果仍不理想。
袁枚認為做菜所用的食材也不必過于貴重。名廚做菜的原材料以雞鴨魚肉為主即可,不需要刻意追求昂貴的山珍海味。在袁枚看來,燕窩與海參皆是“虛名之士”,雞鴨魚肉才是“豪傑之士”。并非食材越昂貴稀有,食物就越美味。若是追求價高奇特,何不拿珍珠與寶玉入馔。
于是,韓超和史星宇選擇從更常見的食材入手,制作家常版的《随園食單》。袁枚愛吃豆腐,《随園食單》中就有“蔣侍郎豆腐”“楊中丞豆腐”“張恺豆腐”“王太守八寶豆腐”等菜肴,每一道都很講究。在他們呈現的視頻中,兩人一邊在線烹制“王太守八寶豆腐”,一邊聊背後的典故。
在食物的味道上,袁枚崇尚“鮮淡”口味;而在菜肴的外形上,袁枚在追求“精緻”。袁枚在《随園食單》中寫道:“味要濃厚,不可油膩;味要清鮮,不可淡薄。”其中,“濃厚”指的并非口味重,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随園食單》對國内餐飲界影響甚廣,很多菜品都受到此書引導制作,很多餐飲企業更是以此本書為創作之本,隻因為本書的重中之重皆為食物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