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說天下的成語

孔子說天下的成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2 05:35:52

孔子說天下的成語(儒學部分成語解讀)1

忠恕之道:忠者,心無二心,意無二意之謂,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終之意。忠誠;寬恕。中國儒家倫理範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原則。“忠”,盡力為人謀,中人之心,故為忠;“恕”,推己及人,如人之心,故為恕。最早将忠恕聯系起來的是中國春秋時代的曾子。他在解釋孔子“吾道一以貫之”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成為儒家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

反求諸己:最初的意思是,遇到挫折時切莫責怪他人,而應先反過來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的症結,并努力加以改正。《孟子·離婁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後來王陽明将其一用到心學,反求諸己與緻良知相類。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隻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隻求職業發财緻富,而當“志于道”,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衆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隻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影響深遠。這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天與人的關系上。它認為人和天不是處在一種主體與對象之關系,而是處在一種部分與整體、扭曲與原貌或為學之初與最高境界的關系之中。

孔子說天下的成語(儒學部分成語解讀)2

格物緻知:格物緻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于《禮記?大學》八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一般認為,格物緻知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才在為理性知識而愁。”

知行合一:心學集大成者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和而不同:和睦地相處,但不相同。出自《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苟同。指在為人處世方面,正确的方法應該是拒絕苟同,在相互争論辯解中達成共識。在中國古代,“和而不同”也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别、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動力、途徑和基本規律。

内聖外王:“内聖”就是修身養德,要求人做一個有德性的人,追求聖人境界;“外王”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事功。“内聖外王”的統一是儒家學者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内聖外王”雖首見于《莊子》,但卻是儒家的基本命題,就連現代儒家的主張仍然如此。從原始儒學到漢代的政治儒學,再從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兩千多年裡,時代在變,儒學的诠釋也在變,但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内聖外王”的模式裡運思。

孔門十哲:孔子門下最優秀的十位學生(子淵、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貢、子路、子我、子遊、子夏)的合稱。《論語。先進》載,“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遊、子夏。’”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說修身、治家、治國、平定天下,彼此間的關系都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這其中修身又是最根本的,《大學》說“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啥是isp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