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舞台上的喜劇形式和表演,單從市場的成功來看,趙本山與郭德綱兩個人,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兩個“娛樂帝國”的代表。
如果不是今年疫情發生後,一則趙本山向武漢捐款1000萬的消息被報道,人們已經很難想起已經退居幕後8年之久的趙本山了。
似乎是時代的浪潮,總會伴随着新人的崛起和老人的落幕。曾經在舞台上叱咤多年的趙本山也抵不過這個規律,雖然當年退出春晚時,無數的觀衆表達了惋惜,趙本山卻還是毅然回到了幕後。
也許這一路的坎坷和投入已經消耗了他太多的精力。
許多東北出身的笑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放在趙本山身上則表現的尤其明顯。
自小就先後經曆了母親的逝去,和父親的離開,趙本山可以說是落到了最底層。幾乎成為孤兒的他,被眼盲的二叔收留,有了安身之處的同時,他也開始走上了曲藝之路。
童年這一段苦難的經曆,不僅讓趙本山充分體會了人情冷暖,還明白了掙錢吃飯的不易。這促使他比被人下了更多的苦功,對自己的事業有了更多的鑽營。
就這樣,他一路成長,演出從農村到縣城,又從本市到外省,他在東北地區很快就闖出了名氣。
這個時期,趙本山演繹了他初期最重要的兩個作品,《摔三弦》和《瞎子觀燈》。在這兩個作品中,趙本山都是扮演了盲人的角色,無論後期他的作品内容如何,他初期的成名少不了自己二叔的影響。
闖出東北之後,趙本山的路顯得好走了許多,從連續登上春晚舞台,到出演影視劇,之後又成立自己的“娛樂帝國”。
021995年,已經5次登上春晚的趙本山風頭正勁,而這時的郭德綱才剛剛踏上北京的土地。
在天津出生,在天津學藝的郭德綱看不到自己在家鄉出人頭地的勢頭。一心懷着進京夢的他隻身到了北京,可是第一次來到北京的他除了認識了一些老前輩和同行外,并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成績。
不僅事業沒有看到什麼成果,生活也過得十分潦倒。那時的他甚至連生存都成了問題,為了掙錢糊口,他滿北京的跑。
甚至為了2000塊錢,在一家商場的櫥窗裡呆了兩天兩夜,供人觀看,被人評頭論足肯定也是難免的事。
為了混口飯,丢份兒跌面兒又算的了什麼。
新千年伊始,郭德綱二次進京,終于獲得了一幫相聲同行的支持,和張文順、王玥波等人創立了德雲社的前身,“北京相聲大會”。
也就是自此開始,郭德綱在北京的事業再算漸漸的步上了正軌。後來無論是受“主流排擠”,還是被指責“低俗”,他都能一一化解。
不管是趙本山還是郭德綱,他們獲得成功的過程也許坎坷,但是其原因卻很簡單,因為他們都能切實的逗笑觀衆。
無論是什麼喜劇形式,最終的目的都是讓觀衆看的開心,聽的可樂。也是因為這點,才讓他們在喜劇市場“殺”出了一片天地。
03然而一個人的成功不代表一個企業的成功,而德雲社或劉老根大舞台的取得如今的市場地位,也離不開郭德綱或趙本山之外其他人的付出。
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郭趙兩人建立的“喜劇帝國”似乎主要靠傳統形式的“綁定”,而沒有清晰的員工與老闆之說。
舞台年輕人和後輩都是徒弟,兩個人則各自掌握着自家企業的大局。
可是在結果上看,兩人卻有着許多的差異。前些年,郭德綱遭到徒弟“背叛”的事傳的沸沸揚揚,甚至掀起了網上的罵戰。與他相反的是,趙本山的徒弟們卻一直顯得“穩穩當當”。
而在2013年,趙本山與郭德綱這兩位在喜劇市場地位極高的人進行了一次訪談。在這次訪談上趙本山的一番話也許能揭示這一差異的原因。
在訪談中,趙本山說:“我收的學生可是比你(郭德綱)收的學生還多,可是你的學生有的離開了你,但我至今沒走過一個學生。”
這一句話可以說是很犀利,直接戳到了老郭的痛處。
接下來他又說到:“師父和父母是一個級别的,當背叛師父時,這個孩子可能也不會好。但同樣做師父的也得做到,是雙方的。”
而趙本山也确實說到做到了,作為師父,将“趙四兒”劉小光帶出了名氣,但是劉小光卻染上了賭博,還為他償還過20萬的賭債,劉小光也因此對師父言聽計從。
回看郭德綱徒弟曹雲金的離去和罵戰,一切也在曹雲金曬出發票之後,歸于了平靜。
也許在3年前趙本山的一段話,就有了這場2016年罵戰的預示。
但是非孰過,每個人也早已有了各自的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