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中國#
前言
農藥在對農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為生态環境造成了較大傷害,随着人們對自身健康及周身環境要求越來越高,高效低毒農藥的普及,也成了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
以防治地下害蟲類農藥舉例,以往主流農藥以有機磷為主,如甲拌磷、1605、甲基異柳磷、毒死蜱、二嗪磷、辛硫磷等,其中甲拌磷、1605和甲基異柳磷為高毒農藥(已被禁用),毒死蜱為中毒農藥(瓜果蔬菜限用)。
尤其是甲拌磷,以較高的性價比,成為上幾個年代防治地下害蟲的主力軍,尤其是用于蔥蛆、韭蛆的防治,由此造成的農藥殘留,導緻消費者中毒的事件頻頻發生。
而新煙堿類農藥噻蟲胺的出現,則迅速取代部分高毒農藥,如有機磷類(甲拌磷、甲基異硫磷、毒死蜱)和氨基甲酸酯類(克百威),更是以殺蟲譜廣、具有上下傳導殺蟲活性、高效低毒低殘留、性價比高等諸多特點,成為當代防治地下害蟲的“頂梁柱”。
雖然噻蟲胺上市已久,但對用慣了高毒農藥防治地下害蟲的農民朋友來說,噻蟲胺依然屬于新農藥的範疇,對噻蟲胺的性質和使用技巧還缺乏足夠詳細的了解。
什麼是噻蟲胺?
噻蟲胺是繼有機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蟲菊酯類農藥之後的第四代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和内吸三種功效,以低毒低殘留、靶标獨特(地下施藥,地上防蟲,上下内吸傳導)、應用方式多樣化(可噴霧、可拌種、可制成顆粒劑撒施)等特點深受當代農戶的喜愛。
是由日本住化武田農藥(現日本住友化學)研發,并于2001年12月在日本取得登記,2009年專利保護到期,截至目前,噻蟲胺在我國登記數量為280個,其中單劑114個(含原藥),混配劑166個。
登記劑型以顆粒劑、水分散顆粒劑、可濕性粉劑、種子處理懸浮劑、懸浮劑為主。
登記防治對象主要有蚜蟲、薊馬、白粉虱、韭蛆、蛴螬、蔗龜、稻飛虱、小地老虎、灰飛虱、梨木虱、黃渠跳甲等。
近兩年,和第一代煙堿類農藥吡蟲啉已經産生較大抗藥性類似,噻蟲胺作為防治刺吸式害蟲的第二代煙堿類的殺蟲劑,殺蟲效果也日漸減退,這就造成了性價比的失調,從而導緻噻蟲胺不如噻蟲嗪、呋蟲胺、啶蟲脒、烯啶蟲胺、吡蟲啉等煙堿類農藥受歡迎。
但噻蟲胺作為地下害蟲防治産品,卻占據了絕對優勢,尤其是對韭蛆、蒜蛆及蛴螬的優秀防治效果,完美替代了有機磷農藥,成了當代防治地下害蟲的“頂梁柱”。
噻蟲胺防治地下害蟲,如何正确使用?
在防治地下害蟲方面,噻蟲胺的類型有很多,單劑有0.2%、0.5%、1%顆粒劑及48%懸浮劑(灌根、沖淋);混配劑有1%聯苯噻蟲胺、2%氯氟氰噻蟲胺、0.5%殺單噻蟲胺、9%毒死蜱噻蟲胺、0.1%氯蟲噻蟲胺顆粒劑及30%吡唑·咯·噻蟲胺、22%噻呋·咯·噻蟲胺、26%精甲·咯·噻蟲胺、5.5%咯菌腈·噻蟲胺懸浮種衣劑等。
在166個混配劑登記中,登記防治地下害蟲方向的産品就超過90個,已經占據了同類登記産品中的半壁江山。
噻蟲胺用于防治地下害蟲,目前市場上較多的還是以0.5%噻蟲胺顆粒劑、1%噻蟲胺顆粒劑、1%聯苯噻蟲胺和2%氯氟氰噻蟲胺顆粒劑為主。
顆粒劑又分為藥土混合、顆粒噴藥及沙粒三種,而這三種類型的顆粒劑,使用起來也存在着比較明顯的效果區别。
藥土混合顆粒劑是指将噻蟲胺原藥按比例稀釋後,混合顆粒土後進行造粒,而後在外層裹上一層隔離膜,這樣的顆粒劑施用到土壤中後,遇水可緩慢釋放顆粒體内的農藥成分,從而達到持久殺蟲防蟲的目的。
顆粒噴藥是指購買成品顆粒劑載體(不含藥),将噻蟲胺藥液按比例稀釋後,通過噴霧的方式,将藥液粘附到顆粒劑載體表層,從而制成帶藥顆粒劑,這類顆粒劑由于表層藥液很難滲透到顆粒劑載體内部,在土壤中就達不到緩慢釋放的目的。
沙粒顆粒劑是指将将藥液粘附到沙粒或陶粒上,聯苯噻蟲胺、氯氟氰噻蟲胺等混配劑通常采取這種顆粒載體,原因是可以快速釋放菊酯類農藥的活性,從而達到快速殺死土壤中現有地下害蟲的目的。
通常來講,預防施藥可采用噻蟲胺顆粒劑(如大田使用,建議撒施,畝用藥量為2500克左右),田間地下害蟲較為嚴重,可選擇噻蟲胺和菊酯農藥混配劑(防治韭蛆、蒜蛆使用,建議溝施,中藥材及瓜果蔬菜使用建議穴施或溝施,畝用量3000-6000克),在足量施用的前提下,既能防治地下害蟲,又能防治生長期蚜蟲、薊馬及白粉虱的危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