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水産适用技術,奉獻實用養魚信息!
每年的年底年初也就是低溫時節,有一個現象特别令養魚人頭疼的事那就是魚兒長"毛"後死魚,這種現象即為魚的水黴病發生了。水黴病俗稱白毛病、膚黴病。主要流行于冬季及早春。在水溫13℃-18℃内是高發期。水黴菌廣泛分布,為淡水當中是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水産常見病症之一,對過冬仍有存塘魚和新買苗種下塘的養殖戶來說,水黴病預防和處理是否得當,決定了全年養殖盈利還是虧損的結局。
引起水黴病的病原體包括藻狀菌綱的水黴屬、綿黴屬、細囊黴屬、絲囊黴屬、腐黴屬和異黴屬等6屬的9種水生黴菌。其中水黴、綿黴、細囊黴和絲囊黴最為常見。水黴營腐生生活,它在魚體上以"傷口寄生者"的規律出現,通常體表粘液充沛,體質良好的健康魚不易感染,但受傷嚴重,體質活力下降,特别是體表粘液不正常的魚,容易引發水黴病、爛身病而造成嚴重損失。
水黴病是怎麼引起的?
一,由于池塘溫度變低、很多人提早斷料導緻體質虛弱的魚兒,一經捕撈折騰後會出現皮膚、血液循環障礙,黏液變得稀薄,細菌侵入後,鱗片下的皮膚發生發炎紅腫,鱗片無法緊密閉合,水黴病遊動孢子伺機植入發炎皮膚,由此出現大面積水黴。
二,由于各種原因導緻的魚體表本身存在傷口,各鳍出現紅腫症狀,水黴的遊動孢子在溫度适合的條件下,會以最快的速度定植到傷口當中,此時菌絲是先在傷口裡生長的,肉眼無法觀測,當菌絲已經長出到體外,已經屬于水黴病感染後期,有較大傷口的魚閉口,持續衰弱,無法醫治。
(魚體受傷)
魚類最初被病原菌感染時, 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但此時卻是最好的預防和治療時機。
如果已經憑肉眼可以觀察到感染傷口發炎充血、潰爛并持續擴大,患病魚焦躁不安,遊動不正常,出現擦身,翻滾現象,那麼這些魚的結果将是不斷的消耗體能,吃料越來越差,黑身衰竭遊邊遊水,在溫度最低的時候或開春後死亡,給養殖戶造成慘重損失。
魚的皮膚是魚體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對外防禦器官。結構上來說有分泌粘液層,表皮,鱗片,真皮四層,密布毛細血管和粘液腺,皮膚要能保持健康,需要優質血液攜帶足夠的營養物質和淋巴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等免疫因子,持續不斷的通過毛細血管供應到表皮的每個部位,才能保持皮膚健康,粘液充沛,防禦機能完整。
(水黴、爛身)
進入冬季低溫期,魚類任何皮膚的破損及傷口都意味着水黴病的發生,同時也意味着養殖戶将面對極大的損失。管控魚類傷口和預防水黴發生,是養殖戶整個冬天最重要的工作。
如上所述,爛身的根本起因是在于魚身體的體質差,受傷嚴重,器官病變,免疫能力低下,對外環境防禦崩潰導緻。總的原因是:大多數是因操作技術不熟練,野蠻捕撈,或者象上市魚那樣的裝魚密度過大,或者水質惡化,或者遠距離的長途魚,等等相關不利因素導緻買魚下塘的再養魚,或轉塘後或捕撈後的留塘魚,受傷嚴重又恰逢低溫而緻病,因為魚傷最怕低溫。
另請參閱(含治療方案):新解:低溫時節令人防不勝防的“水黴”,魚體受傷又逢低溫而緻!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内容敬請關注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或請登錄:西南漁業網。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或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