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汽車

 >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

汽車 更新时间:2025-02-07 19:11:24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得車機者得天下)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Wise财經,作者|淩峰,編輯|張楠

或許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今年兩會關于汽車的提案都在圍繞新能源、電池原材料、芯片、自動駕駛等宏大主題展開時,哪吒汽車創始人方運舟卻提出了一個關于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的建議。

其表示“中國智能汽車的發展具有一定先發優勢,要把握好這一機遇,融合多方力量,統籌建設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生态,防止手機操作系統被國外卡脖子的情況再次出現”。

衆所周知,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未來汽車的核心競争力基本由兩大塊組成: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而車機系統,則是智能座艙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按照雷布斯的說法,智能汽車就是“給一部大手機裝上四個輪子”。雖然這一說法存在争議,但我們也确實能看到,如今無論是車企還是華為、百度等科技公司,均在布局智能汽車操作系統,一波新的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

但與之對應的,也出現了一些質疑聲音:車機系統真的那麼重要嗎?未來會不會重蹈手機系統的覆轍?

車機系統重要麼?

在給出結論之前,我們可以先把問題擴大:智能車機重要嗎?

因為在大多數人認知中,車機好像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即使現在已經有不少車型都有自帶的智能車機系統,但我們上車之後還是更習慣先把carplay或者carlife連接上,把車機變成一個車載手機。

而當下的大部分所謂智能車機,無論從功能性還是易用性來說,相比手機映射工具似乎都沒有什麼優勢,無法突破後者的用戶粘性。所以,大部分用戶對于車機的使用率還是較低的。

目前,不同品牌之間,車機的區别主要體現在界面設計、反應速度、操作邏輯等層面,而核心功能差異并不大。盡管功能的細化程度不同,但很少有用戶會深入研究其中的區别。

所以大部分用戶在選購車輛時,無論電動車還是燃油車,相比續航、動力、空間、油耗等指标,車機的權重要小得多,遠非核心要素。

那麼既然車機并不重要,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企業投入巨大資金和時間成本去研發它呢?

其實這個事跟自動駕駛是一個道理。

車企或者科技公司研發車機系統,并不指望它現在就能夠對消費者形成多大的吸引力,主要是為以後的發展打基礎。

車機對于車企以及參與該領域的科技公司,其長遠意義主要在以下四方面。

  • 功能層面

未來的車機将不再是“硬件就是一塊大屏幕,軟件就是導航 聽歌”這麼簡單。随着電子架構的完善和芯片算力的提高,車機将與車輛硬件深度融合,包括屏幕、空調、車門車窗、攝像頭、麥克風、燈光、座椅等等。

其實現在,已經有一些車企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

例如,現在有些車型,其内置的短視頻App或者直播App,就可以實現在車内拍攝,用戶無需再購買Go Pro等便攜拍攝設備,或者冒着風險在開車時舉着手機拍攝或直播。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威馬W6,其推出的用戶自定義編程功能,就是将車輛硬件和軟件功能拆解成數百個模塊,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和場景變化,将這些功能随意組合。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得車機者得天下)2

此外,包括車載KTV和車載遊戲等功能,近年來也成為主流。未來,汽車的娛樂功能将進一步得到延展。例如最近,馬斯克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我們的目标不是把個别遊戲移植到特斯拉汽車上,而是希望車主能在車裡玩到STEAM平台上的所有遊戲”。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得車機者得天下)3

IHS Markit《智能座艙市場與技術發展趨勢研究白皮書》

同時,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車交互的方式也将愈發多元化,當更多的車輛硬件參與其中,車機的想象空間将大幅提升,而以上功能将隻是冰山一角。

  • 商業模式

随着用戶對車機的使用頻率逐漸提高,将有大批的軟件開發商,針對車機開發全新應用,車機的應用生态也将更加豐富。當車機成為用戶剛需的時候,車企們喊了多年的“靠軟件掙錢”就指日可待了。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大部分自主車企都有自己的應用商城。據傳特斯拉也有此計劃,而蘋果正式造車後肯定也會如此。如果軟件付費模式跑通,将為車企帶來巨額利潤。

相比傳統的硬件制造,軟件業務的毛利率要高得多。隻要規模上得來,其想象空間是無比巨大的。

例如蘋果2022年Q1(統計周期為2021年10月-12月)财報就顯示,其服務業務收入為195.2億美元,同比增長23.8%,占公司總營收的15.7%,關鍵是毛利率高達70%。這一毛利率要比汽車行業最高的特斯拉(毛利率30%)還要高得多。

  • 研發層面

除了以上這些直接收益,用戶在使用車機過程中産生的數據,對于車企研發也有重要意義。

通過車機去了解用戶,深度分析用戶的用車習慣,再進行針對性産品升級或技術創新,能夠有效提高其市場競争力。而如果消費者一直使用carplay這種手機映射工具,那麼數據就會歸屬于蘋果等科技公司,所以很多車企會選擇自研車機系統。

  • 萬物互聯

汽車将成為移動智能終端,而車機系統則将是串聯人們日常生活的關鍵節點。例如華為就提出了“1 8 N”互聯。其中,“1”指手機,而車機就是“8”中的一員。如果沒有一套先進、開放的車機系統,那麼萬物互聯的願景也就無從談起。

最近,我們頻繁地看到關于車企造手機的消息,其長遠目标也是為了形成“手機(包括智能手表等穿戴設備)-車-家”的互聯生态。包括目前已經有一些車企,長城、威馬、本田等,開始了對這種模式的探索。而小米造車之所以被看好,除了其強大的技術和資金實力外,擁有完整的電子消費品和智能家居産品體系也是重要原因。

重要的不是系統本身,而是生态體系

結合以上四點,可以看出,車企或科技公司打造車機系統,都有其深遠意義。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會發現,要實現以上訴求,重要的并非車機系統本身,而是應用生态。沒有足夠豐富的應用生态,系統本身并沒有太多價值,這一點跟手機行業是相通的。

例如華為,其雖然無法使用安卓系統,但以其技術實力打造一套跟安卓類似的系統并不難。但問題就在于,沒有應用生态,就算做出來新系統也是白搭。

對于車企來說也是一樣,其必須要盡早布局,為搭建生态打基礎。否則,将在後續的競争中處于不利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車機系統看起來不重要,但誰都搶着去做的原因。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方運舟在兩會上的提案,會發現,其重點也是落在了“生态系統”上,其中有一句話是“統籌建設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生态”。

這一點很關鍵。

可能大部分人認為,将一些在手機上常用的軟件移植到汽車上,似乎并不是什麼難事。的确,從技術角度來說并不難。但是,這件事非常消耗時間和人力。

軟件供應商為車企做軟硬件的适配,需要針對不同品牌和車型單獨去做,而且就算是同一款車型,其高/低配版本的屏幕大小和比例也不一樣,更别說近些年汽車屏幕的設計也是花樣百出,像是大豎屏、貫穿屏、三聯屏等等,這大大增加了軟件供應商的适配難度。

同時,汽車的用戶規模又遠比不了手機,其作為流量入口能帶給軟件供應商的收益也十分有限。

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為車企去做軟硬件的适配,對于軟件供應商來說是個費力不讨好的活。而為了讓豐富生态,車企也隻能花大價錢去引進第三方應用。而且就算舍得花錢,生态體系也需要時間來搭建,越早布局就越有優勢。

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1上,車載軟件供應商荔枝播客,就對此深有感觸。其表示,車載應用開發的最大難點,在于不同車廠的中控體系不一樣(也就是屏幕規格不一樣),需要定制化适配,而适配的工作量占到了總工作量的三分之二。

所以我們看到,大部分車機應用商城裡面的軟件數量都很少。除非像比亞迪這種較早布局智能車機的(其2018年就推出了DiLink 1.0系統),才會有比較豐富的應用生态。

如果說車機系統本身有什麼重要性,相比使用體驗上的微小差别,安全性或許是未來需要關注的重點。

關于此,360創始人周鴻祎也在兩會期間也做了詳細的闡述。其對媒體表示“我們測過,國内25家車企的53款在售智能網聯汽車中,我們共計發現漏洞1600餘個,其中,雲端漏洞1000餘個、車端漏洞600餘個。這些漏洞,可導緻攻擊者遠程批量控制該品牌所有的智能網聯汽車,或近距離非接觸式控制汽車等”。

而如何在保證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去打造一個同時滿足開放性、功能性以及軟硬件兼容性的車機系統,将是車企和相關科技公司未來的主要工作之一。

會被國外卡脖子嗎?

除了開放生态,方運舟在兩會期間還特意提到“為了避免智能汽車重蹈智能手機被卡脖子的覆轍,立即着手以中國智能汽車操作系統為核心的生态建設”。

那麼車機系統會被國外卡脖子嗎?

首先,我們要知道手機系統為什麼被卡脖子。

在智能手機剛剛出現的年代,中國手機企業和科技公司還沒有自研手機操作系統的能力和意識。當我們的國産智能手機品牌有一定市場份額的時候,軟件應用生态早已被安卓和蘋果iOS壟斷了。

例如早在2007年,Google就與84家硬件制造商、軟件開發商及電信營運商組建開放手機聯盟共同研發改良安卓系統。也就是說,我們被卡的不是系統本身,而是軟件生态。

這一點放在車機上面也是一樣的。但區别在于,車機行業還遠未形成手機行業一樣的壟斷格局,車機界的“安卓”或者“iOS”尚未出現,目前大家都有機會。

在完全競争的市場形态下,中國的車企和科技公司有大把的機會,去搶占車機系統的先發優勢,也就是迅速搭建完善的生态系統。而且,在智能車機系統領域,中國是跑在前面的。

目前,國内有大量的車企、車機供應商(斑馬、億咖通等)、跨界科技公司(華為、百度、騰訊)都有自研車機系統的能力。另外,從車載應用生态來看,中國也是處于領先的。

例如,鴻蒙智能座艙系統已經搭載超37種車載服務場景,涵蓋娛樂、遊戲、親子等超180款應用。華為智能座艙應用生态研發總監此前還表示:“HarmonyOS智能座艙是華為在AI時代為智能汽車專屬打造的車域系統,目前已有50餘家頭部生态應用夥伴加入智能座艙生态。”

相比之下,國外品牌中,除了特斯拉的車機有些特色以外,包括BBA、大衆、豐田等傳統車企在這方面均比較落後。

汽車數字化賦能新機遇(得車機者得天下)4

例如在不久前的易車車機橫屏中,售價接近20萬元的大衆ID.3,毫無懸念地在測試中成績墊底,輸給了另外3輛中國品牌10萬級純電動車。尤其在關乎軟件生态的功能性層面,大衆ID.3更是劣勢明顯。而這,還是大衆品牌數字化改革之後的産品。

除此之外,汽車和手機不同的産品屬性,也決定了車機被卡脖子的概率要低得多。

原因就在于,車機系統和車機生态之間并沒有強關聯,這一點跟手機是截然相反的,因為涉及到軟硬件适配的問題,上文已經做了詳細的闡述。

例如目前,其實有部分車企的車機系統,其底層架構采用的就是安卓系統,包括比亞迪、吉利、蔚小理等,但生态内容卻千差萬别。

換句話說,對于車機來講,并不是采用了相同的操作系統,就可以共享這個系統内的所有應用。而引入第三方軟件這件事,還是得車企自己去幹。

所以,車機系統本身,對于應用生态并不起決定性作用,那麼未來出現車機界“安卓”的概率也就很小了,車企們大概率會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态。

再退一步講,即使未來真的再次發生極端情況,例如谷歌對使用安卓系統的中國車企實施了限制,我們也可以研發新的車機系統。技術門檻更高的手機系統我們尚且能夠自研,車機系統就更不在話下了。隻不過重新搭建生态的過程有點麻煩,但相比手機生态,搭建車機生态還是要容易得多。

此前就曾有車聯網業内人士稱,“做操作系統,隻給自己用和給全社會用,難度不是一個數量級。”這是由汽車和手機不同的産品屬性所決定的。

而其他國家當然也會考慮到這點,所以即使再次發生“制裁”,其也不會從車機系統下手。至少目前來看,車機系統并非電池原材料和芯片一樣的稀缺資源。

結語

總的來看,我們目前并不需要太過擔心車機系統被卡脖子的問題,且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水平也還處于領先地位。

不過,我們也不應該因此而過度樂觀。

因為盡管智能車機的想象空間很大,但何時能夠兌現卻是個未知數。起碼在自動駕駛真正普及之前,人們對于車機的使用習慣和場景都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

而隻有當我們的雙手被解放,車機才有可能出現像微信、支付寶一樣的“殺手級”應用。屆時,其才能變成手機一樣的剛需性設備。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的智能車機,應該跟自動駕駛包括智慧交通等技術協同發展,這需要整個汽車産業乃至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汽車资讯推荐

热门汽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