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關注變成别人眼中知識淵博的人✦
每個成語背後都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怙惡不悛 hù è bù quan
一貫作惡;屢教不改。怙:堅持;悛:悔改
「出處」先秦•左丘明 《左傳•隐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将能乎?
「用法」連動式;作賓語;含貶義。
「示例」對這個怙惡不悛的慣犯,必須嚴加懲處。
死不改悔、罪大惡極
「反義詞」翻然悔悟、痛改前非
「辦形」怙,不能寫作〞枯”或“估”;悛,不能寫作“俊。
「正音」怙,不能讀作“gu”;惡,不能讀作“e”或“wu”;悛,不能讀作“jun”。
「寓意」俗語說“小時偷針,大了偷金”,壞事雖小,但它能腐蝕一個人的心靈,日積月累,就會從量變導緻質變,最後就會躍進犯罪的泥坑,成為一個可恥的“大惡”。成語告訴人們,如果作惡開始,就遏制住其發展勢頭,則不至于罪惡累累,如果堅持作惡,則會禍及四野,惡名昭著。
「故事」
公元前723年,十四歲的寤生繼任鄭國國君,史稱鄭莊公。過了三年,衛國聯合宋、陳等國進攻鄭國。為了離間衛國的盟國陳國,莊公派使者到陳國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結成聯盟。
不料,陳桓公瞧不起鄭莊公.不願與鄭國結盟。他的弟弟五父仗義勸谏說:”對鄰國親近、仁愛和友善。是立國的根本。您應該考慮到這些,答應鄭國的要求。”
但是,桓公聽不進五父的話,反駁說:“宋國和衛國都是大國,它們才是我們陳國難以對付的。鄭國有什麼作為,能把我們陳國怎樣!”
莊公得知桓公拒絕與自己結盟,勃然大怒.決定給他點顔色看看。
公元前717年,他率領大軍攻伐陳國。桓公倉促率軍應戰,結果大敗。後來,史學家對上面這段曆史發表評論說:“友善不可丢失,罪惡不能滋長,這是針對陳桓公說的,一直做罪惡的事而不改過,最後一定會自食其果。别人是挽救不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