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就是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字型變圓形為方形,線條變弧線為直線,筆畫變繁雜為簡省,徹底筆畫化。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隸變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字形演變:
甲骨文"唐"從庚從口。"庚"字在前期已做過解釋,是古時用來脫谷出糠的類似扇車的農具。稻谷收獲、脫粒,曬幹後将谷皮舂破,倒入扇車,鼓風以吹去糠屑,留下米粒。在揚谷出糠的過程中,粉塵量很大,人們都要把衣服紮緊,門窗關好,防止令人發癢難受的灰塵、糠皮和谷毛吸入或鑽入。試想一下,在這時張大嘴說話,會是什麼結果。
甲骨文"唐"
因此,"唐"的本義:在揚谷出糠時張大嘴說話,引申為"魯莽"、"唐突"、"說大話"等含義。又因為揚谷出糠時非但粉塵大,噪音也大,所說的話别人也聽不清,即便聽見了,也不敢張嘴回答,所以又引申出"白白地"、"徒然"、"空"等含義。
金文"唐"也是從庚從口:
金文"唐"
甲金文之後,"唐"字形也随着"庚"字形的變化而變,小篆将扇車的櫃體訛寫成雙"又(手)":
小篆"唐"
隸化後,右邊平直化,頂部與左側的邊線逐漸變成"廣"字頭,寫成:
隸書"唐"
之後的字形皆根據隸書而來,不再贅述。
功不唐捐
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衆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衆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号。"
其中的"福不唐捐",後人逐漸寫成了"功不唐捐",把經文裡比較單純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擴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奮進努力的"功"。"功不唐捐"指所下的功夫、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必有所回報。
和 、 平 、 安 、 國 、 民 、 富 、 裕 、 新 、 陽 、 齊 、 福 、 庚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