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斷舍離”?
斷舍離這個詞語來源于日本山下英子著作《斷舍離》:把那些我們在生活中不是必須的、冗雜的令人感到不适的東西通通舍棄,并且在對他們不再有眷戀之情。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有這樣一部分人,他們喜歡囤物品,遇到打折的衣服、便宜的東西便忍不住通通買回家,在購買的那一刻他感到快活,卻在之後很少使用過。
長此以往,家中各個角落堆滿了大大小小無用的物品,不僅占用空間,而且浪費金錢。
在人們購買新的商品之後,面對這個商品總是舍不得扔掉,覺得或許還能有用。一方面新的物品價值并沒有發揮到最大,另一方面舊的物品留着又十分占用空間。
面對舊的、多餘無用的物品不舍得扔掉是一種病态心理。
人性的貪婪貪婪是人的本性,體現了人類基因的本能自私。
貪婪在生活中的表現是,我們盡可能的想要擁有更多的東西,即使這個東西對我沒有任何用處,它體現了利益最大化。
貪婪使我們在商城裡隻要遇到打折就會走不動路,“不買就是虧”的心理狀态持續圍繞着我們,我們很容易陷入沖動購買的泥潭裡。
而商家對“雙11、618”的宣傳策劃讓我們不知不覺有更多的消費,這都是出于貪婪的本性。
這就導緻在很多人的家裡擺放着許多無用的東西,這些使家裡看起來擁擠、淩亂。
在大掃除的時候,我們總會産生“留着吧,說不定還有用”的念頭,或者想起這些商品背後的價格,也會留着它。
但是它在生活中沒有任何用處,隻能在角落裡蒙灰。
這就是貪婪的本質:即使它對我無用,我也要留着它。
你可能有囤積症心理學家認為囤積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囤積症或者儲物症(Conpulsive Hoarding)是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丢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無關乎物品的價值。
囤積症患者喜歡過度收集沒有什麼價值的物品,而囤積大量的物品會讓原本的卧室變成亂七八糟的儲存室。
許多囤積症患者容易分心無法保持注意力和集中注意力,他們大多是完美主義,希望所有事情都能做到最好。
心理學家認為,囤積者患者把物品當做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他們通過物品與外界建立聯系。如果将物品丢掉,他們會感覺自我缺失了一部分。
囤積症患者可以對家中淩亂的雜物視而不見,一部分囤積症是由于創傷性事件導緻,囤積物品變成了他們面對災難的一種反應。
如果想要治療囤積症,更需要斷舍離。
總是懷念過去不少人認為物品承載了過去的一部分的感情,而如果将這個物品丢棄,就仿佛失去了這段回憶。
這些人常常是念舊之人,他們總是回憶過去,并且對過去帶有負面情緒的記憶重複咀嚼。
因為無法正确地梳理消極情緒,在面對曾經的舊物時,他們會選擇逃避,将物品放在一個不常看見的角落。
過度懷念過去的人容易迷失未來,正因為他們沉迷過往,難以看清前進的道路。
無論過去是輝煌還是失意,時間都将這一切沖淡。而那些永遠活在過去記憶中的人,就不得不一直錯過當下的美好。
我們想要丢掉的不僅僅是沒用的物品,而是過去那些走不出來的情緒。
情緒也需要斷舍離,人際關系亦是如此。
隻有我們清楚的明白什麼東西是眼前最重要的、是值得我們去在乎的,我們才有過的更好的可能性。
而最高層次的斷舍離就是對當下人生的重新梳理。
就如斷舍離書中所說的那樣:
隻有我們學會了斷舍離,我們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加輕松、内心變得純粹。
越長大,我們的身上包袱就越來越重,此時如果你不扔掉它,你就會疲憊不堪,無謂地增添許多煩惱。
著名詩人泰戈爾曾說:“有一個夜晚,我燒毀了所有記憶,從此我的夢就透明了;有一個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從此我的腳步就輕盈了”。
這也是對斷舍離的最好的诠釋。
我們感到疲憊,不過就是想要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
隻有我們好好整理自己的内心,丢掉那些本就不屬于我們的東西,人生才能過得更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