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子曰:“夏【1】禮吾能言之,杞【2】不足征【3】也。殷禮吾能言之,宋【4】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5】。
【注釋】
【1】夏:夏朝。
【2】杞:乞。古時候君挂在樹上的器具,以謙卑乞求的态度請大家把自己的勞動所得的一部分放進去,來供養為大家看護度量衡、為大家主持公正公道的人。
【3】征:人拿着容器去收取。
【4】宋:送。給看護度量衡的人,蓋個房子,讓他在裡面工作。旁邊樹上也挂一個容器,讓大家送供養。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規章制度,我能說出來,杞裡面的東西不足了時,君臣等政府官員們就拿着容器去向大家征收,那時所謂的征其實就是乞。殷朝的規章制度,我也能說出來,宋不足了,就拿着容器去向大家征收,那時所謂的征其實就是請大家送。所以啊,征的含義與其他的文字一樣,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含義,是不斷地演變變化的。” 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徐力點評】
理解論語這一節的關鍵之處,是要弄明白杞、宋、征這三個字在這裡的含義。
通常人們把“杞”和“宋”解釋成杞國、宋國,把“征”解釋為證,也就是證明的意思。而實際上,“杞”、“宋”在這裡都是指,君王官員用來收取百姓供養(也就是收稅)所使用的器具。而征,是征收,征稅的意思。
也就是說,這一節,其實是描述夏朝和殷朝的收稅制度。
中國有個成語叫杞人憂天,這個成語裡的杞字與論語裡的這個杞,是同一個含義。古代的君,那都是懂道理的人。君為大家主持公平公道,為大家服務,自己就不能再參加生産勞動了,就要靠大家的資助生活。君把一個容器挂在樹上,用來收取大家的供養。君境界高,為人謙虛,于是就給這個挂在樹上收供養的容器起名為“杞”,取“乞”之意,意思是,君是以謙卑乞求的态度,請大家把自己勞動果實的一部分,放進“杞”裡,好讓君拿來養家糊口。杞人,其實就是這種靠“杞”生活的人。杞人當然憂天了,杞人當然擔憂違背天道了。
夏朝的時候,君王官員征稅,仍然沿用古代的“杞”的模式,這說明,夏朝時候的征收還是比較尊重百姓的。
到了殷商的時候,就不用“杞”了,而是用“宋”。“宋”是取“送”的意思,是說,君王官吏為大家服務,為大家主持公正平等,大家就應該把自己的勞動所得的一部分,送給君王官吏。這個代表,君王不需要再用謙卑乞求的态度去向百姓征收了,因為送給君王供養那是百姓應該做的。當百姓送的供養不夠用時,君王官吏就可以拿着“宋”,登門造訪,讓百姓再多送一些。
“杞”和“宋”,也就是“乞”和“送”,這兩種征收方式,表明,我們的老祖宗們還是挺懂事的,挺文明的。最起碼,态度還算是端正的。這比後來的那些把征收演變成了脅迫、威逼、巧取豪奪,那可是強多了。
文字的含義在曆史長河中,是不停地演化的,這就導緻同一個文字,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所代表的含義,往往差異很大,甚至意思會完全相反。
這一節的杞、宋二字,人們之所以通常翻譯成杞國、宋國,就是因為經過曆史長河的演變,人們後來就把杞、宋這兩個字的原始含義給弄丢了。于是,也就不知道這一節中的杞和宋,其實是指古代老祖宗們搞的關于征收稅的有關内容了。
這段論語,開始應該沒有後面的那兩句話“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應該是後來的人也感覺這一段比較難解釋,于是就加上了這兩句話,以為把杞、宋解釋為杞國的曆史文獻、宋國的曆史文獻,把征解釋為證明,再加上後面添加進去的那兩句有關内容,這樣就能前後呼應了,就比較完整了,就能解釋通順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