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
古時社會講究三教九流,從事演藝事業的人的地位是非常低的,比如今天我們所說的“戲曲家”,在那時就被蔑稱為“戲子”。
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在外人面前抛頭露面,賣唱賠笑是最為低等下賤的。
因而,那個時候的演藝人員,為了不讓父母門楣蒙羞,都會為自己取一個藝名。
這個習俗也漸漸流傳到今天,成為了梨園行的一個“規矩”。
今天,仍舊可以看到很多演藝人員,登台表演時用的是自己的藝名。
比如近兩年風頭正盛的郭德綱,其門下的徒弟都有自己的藝名,像嶽雲鵬、張雲雷、孟鶴堂等。
嶽雲鵬、張雲雷
那麼德雲社這些弟子的藝名,是如何來的呢?
愛聽相聲,了解德雲社的朋友可能知道,德雲社門中弟子分為“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科。
郭德綱在幫徒弟取藝名時,通常是把他們的原名跟所屬科的字相結合,比如張雲雷原名張磊,因為是“雲”字科,就有了現在的藝名。
所以會有很多人以為,“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個字是郭德綱徒弟的字科。
孟鶴堂、郭德綱
其實事實并不是這樣。
德雲社并不是郭德綱一人辦起來的,“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個字科也不是他創造的。
德雲社的雛形是“文記德雲曲藝研習社”,是由郭德綱和張文順共同創辦的。
當時相聲這一行業發展艱難,他們為了能生存下去,就參考京劇福連成社創辦了這個研習社。
郭德綱
研習社跟現在的德雲社有很大不同,主要招收想要學習相聲的學員,學員學成後,可以自己選擇拜誰為師。
“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個字,是張文順揮筆寫下的,也是當時研習社社員的字科。
德雲社火了以後,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去聽相聲。很多人也隻知郭德綱,卻對同為創始人的張文順不是很熟悉。
張文順
張文順出生于1938年的北京,他師承佟大方,後來又跟随葉德林學習滑稽打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相聲演員。
那個年代的北京,到處是茶館閣樓,進茶館聽相聲幾乎是每個北京人的日常消遣。
張文順家境殷實,算是典型的“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北京小爺”。
郭德綱之前還半開玩笑地說過,張文順家是“金店張家”,其實一點兒也不誇張。
張家有錢,對兒女的教育也不含糊。在那個教育資源稀缺,人民群衆普遍沒什麼文化的五十年代,張文順不但上了學,還進入了大學讀書。
但是他對讀書學習沒什麼興趣,跟普通人一樣,他也愛去茶館聽相聲,甚至還能說上一兩段。
因為對相聲的熱愛,張文順果斷在大一的時候退了學,進入北京曲藝團學習,成為了北京曲藝團第一科學員。
張文順
那時張文順十八九歲,而團裡的很多學員都才十二三歲,像是後來在相聲圈名聲大噪的李金鬥、王謙祥,當時也不過十一二歲。
因為年齡比較大,又讀過大學,團裡的老師便把學員們交給了張文順,讓他帶着他們學習文化課。
張文順身在曲藝團,又是該談戀愛的年紀,他在曲藝團裡待了沒多久,就對團裡的一個女生有了好感。
雖然團裡要求嚴格,明确規定學員不準談戀愛。但是墜入愛河的少男少女哪裡管得了這些,他們很快确定關系,背着人群偷偷談起了戀愛。
甜蜜的時光并沒有維持太久,他們的戀情還是被團裡的老師發現了。
既然違反了規定,那等待張順文的隻能是被開除。
郭德綱、張文順
但是團裡的領導知道了這件事,認為不是很嚴重。他主動找到了張文順,語重心長地跟他說,隻要他認錯,保證不再犯,團裡還是可以留下他的。
從小被哄着慣着長大的張文順哪裡被人這麼要求過?
為了保衛自己的愛情,也為了出這口氣,他二話不說,直接離開了曲藝團。
離團後不久,就火速跟女朋友結了婚,從此再也沒有分開過。
大概是經曆了這種事,所以張文順自己當了師父後,對這方面管的就不是那麼嚴。
每當看到徒弟有喜歡的女孩時,他不但不阻攔,還會鼓勵徒弟勇敢追愛。
郭德綱、于謙
比如,一次演出時,他看到自己的一個徒弟對一個女生十分有好感,便樂呵呵地湊過去,說,“真喜歡啊?師父教你怎麼追……”
絲毫不在乎這種事有沒有影響。
離開曲藝團後,張文順為了妻子和家庭,便很少接觸相聲了。
他忙着創業賺錢,想給愛人更好的生活。
在張文順的努力下,他漸漸過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
生活雖然富足了,可他心裡始終空落落的,他知道他還是放不下相聲。
他試着重返相聲界,可畢竟脫離相聲圈那麼多年了,根本沒有劇團和觀衆願意接納他。
沒地方說相聲,他便去茶館裡聽,想了解一下當今的主流相聲是什麼樣的。
郭德綱
1998年的冬天,寒氣逼人,大雪紛飛。
張文順尋了個小茶館,一邊喝茶,一邊聽相聲。
坐下沒多久,他就被台上一個胖胖的年輕人吸引了。
這個人就是未來名滿天下的相聲大師,郭德綱。
此時的郭德綱正處在懷才不遇,拜師無門的困窘境遇裡。
孟鶴堂
他出身一般,因為熱愛相聲,便帶着一身熱血,孤身來到了北京,準備在這裡施展拳腳。
哪知命運弄人,非但沒有師父願意收他,甚至連找個地方演出都難于登天。
雖屢次碰壁,郭德綱卻并沒有想過放棄。
此時是他第三次來到北京,費了不知多少口舌和功夫,才找到了這麼一家小茶館說相聲。
外面下着大雪,郭德綱卻隻穿了一件單衣,額頭上竟然還有細密的汗珠。他聲音洪亮,妙語連珠,每一個包袱都抖得極其響亮,逗得觀衆前仰後合。
郭德綱、郭麒麟
張文順從未見過在台上這麼賣力的人,他當時就覺得,這個年輕人将來一定會有大作為。
等到郭德綱表演結束後,他便來到了後台,主動跟郭德綱攀談起來。
“合意友來情不厭,知心人至話投機。”
當時郭德綱隻有25歲,張文順已經年至花甲了。
兩個人卻一見如故,聊起天來完全忘記了時間。等到二人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晚上了。
張文順很久沒遇到這麼投機的人了,便對郭德綱熱情邀請,二人又一起吃了頓涮羊肉。
此後,張文順便日日前來。就這樣,二人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常言道,“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張文順就是郭德綱的“伯樂”,他珍惜郭德綱的才華,不想讓這個年輕人就這樣被埋沒。
郭德綱、張雲雷
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想要讓一個人快速被觀衆認識,最好的辦法就是為他“正名”。
郭德綱拜師無門,相聲圈根本就不承認他。
所以,張文順積極動用自己在相聲界的人脈,甚至找了跟自己有“過節”的曲藝團,最終卻都不了了之。
既然無法靠别人,就隻能靠自己了。
1998年,張文順聯同郭德綱,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
郭德綱拿不出啟動資金,張文順就自己掏腰包,最終給辦成了。
相聲大會雖然辦成了,之後的發展卻不盡人意,不但沒有盈利,還常常虧損。
那時幾乎沒什麼觀衆,為了相聲大會能辦下去,張文順就經常倒貼錢,幾乎掏空了家底。
郭德綱、張文順
這些,都被郭德綱看在眼裡,也默默記在心上。
看着相聲大會舉步維艱,有人提出,要不改個名字試試?
因為是張文順跟郭德綱共同創辦的,所以便根據他們兩人的名字,把相聲大會更名為“文德雲社”。
“文德雲社”這個名字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其實這就是今天的德雲社,那麼“文”字是如何去掉的呢?這還得說到張文順身上。
就在最終定名的時候,張文順一句,“四個字太長了,觀衆不好記,把我那個文字去掉吧,就叫德雲社。”
“文德雲社”成了“德雲社”。
德雲社
自己是創始人之一,貼了不少錢不說,論資曆和年齡,張文順也是最大的,可最後拼出來的事業,卻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
這種在外人看來都不能接受的事,張文順卻毫不在乎。
因為名字這件事,還有記者采訪過張文順,問他覺不覺得憋屈。
張文順則風趣地回答,“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老頭兒,他願意成為郭德綱背後的老頭兒。”
不但不覺得憋屈,還能拿出來調侃。可見張文順的确對虛名毫不在意。
就像他說的,隻要郭德綱願意往上爬,他就願意做他腳下的台階。
他是真的想扶持後生,不願讓有天賦的年輕人在角落裡蒙塵。
張雲雷
更名後的相聲大會果然如他們期許的那樣,發展的越來越好,門下的徒弟也越來越多。
俗話說,“人紅是非多。”
德雲社火起來後,也難免遭到同行的紅眼和嫉妒。
鋪天蓋地的質疑和惡意評價砸向了德雲社,甚至還有不少人接二連三地找上門來,對德雲社進行打砸辱罵。
就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孟凡貴也批評郭德綱,說他的相聲背離主流,是靠打“擦邊球”火的。
語氣裡都是不屑和蔑視。
他曾經還因為看不慣郭德綱,在記者采訪時說了這麼一個段子。
孟凡貴
他說,古時候有個王爺,命令一個相聲演員不能說話,但還得把大家逗笑。這個相聲演員想了想,竟然當衆把褲子脫了,果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雖然是個段子,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在暗諷郭德綱。
被相聲界的前輩公開侮辱,可見郭德綱當時的處境有多麼兇險。
那時郭德綱整天忙于德雲社的發展問題,張文順也患上了食道癌,被外人三天兩頭的鬧事折磨得疲憊不堪。
張文順為了能讓郭德綱安心工作,每次一聽到動靜,就第一個沖出來。
甚至放出話來,“反正我得了癌症,不怕死,就讓你們弄死我!”
那些人不敢動他這個老前輩,漸漸地鬧事的也就少了。
徐德亮
眼看着德雲社蒸蒸日上,08年時卻又發生了這麼一件事。
那時因為團裡分紅問題,以徐德亮為首的衆多德雲社“頭牌”,紛紛“退社”。
徐德亮雖是張文順的徒弟,卻始終對郭德綱抱有偏見,退社後多次在公開場所,對郭德綱進行批評和指責,引得輿論的矛頭直指郭德綱。
正直發展關頭的德雲社出了這事,郭德綱忙的焦頭爛額,一邊處理團裡的事情,一邊還要在網上做出回應。
那時張文順已經70歲高齡了,因為病情進一步惡化,幾乎無法離開病床。
可他在得知這件事後,立刻讓一位徒弟代筆,發出了一則聲明。
郭德綱
在這份聲明中,他态度和緩卻決絕,宣布跟徐德亮徹底斷絕師徒關系,把郭德綱從輿論的漩渦裡拉了出來。
在張文順的力挺下,郭德綱把德雲社從危機中拯救了出來。
不幸的是,第二年,張文順離開了人世。
臨終前,他特意囑咐郭德綱,幫他照料自己女兒一家。
郭德綱含淚答應。
張文順仙逝後,郭德綱說了一句話,他說,“辦一堂最好的白事,我看他們有誰死得過張文順!”
郭德綱說到做到,親自幫張文順辦理了後事。
葬禮當天,北京總社大門前擺滿了花圈,德雲社全體弟子停演七天,為這位創始人送行。
曾經諷刺過郭德綱許多次的孟凡貴也親自到場,送别張文順。
郭德綱、于謙
葬禮上,孟凡貴不出意料地再次遇見了郭德綱。
他不顧場合和規矩,立馬指着郭德綱道,“你敗壞相聲的名聲,沒有藝德!”
被指着鼻子這麼罵,一向巧舌如簧的郭德綱卻并沒有罵回去。
他不想破壞張文順的葬禮,因而隻是淡淡地回道,“今天是張文順先生的葬禮,我不反駁你,但決不代表你說得對。”
送别完張文順,郭德綱也并未忘記他對自己的囑托。
他把張文順的女兒和女婿都安排在德雲社中層工作,讓他們負責管理相關事務。
力捧張文順外孫甯雲祥為“德雲四公子”,還為他開個人專場演出。後來甯雲祥轉投他業,郭德綱也大大方方地送上祝福。
張文順的遺像也被放在了德雲社後台,跟郭德綱的師父侯耀文并列擺在一起。
張文順葬禮
《史記》有雲:“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态。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張文順在郭德綱最困難的時候伸出援手,不計較得失,隻為朋友有所成就。
郭德綱在張文順死後,不忘恩情,把他放在與恩師比肩的地位。
可以說,是張文順成就了郭德綱,造就了德雲社。
而郭德綱在好友死後的所作所為,也證明了張文順的信任與感情沒有白費。
郭、張二人一生中都有過許多榮耀和成就,但想必在他們的眼中,最珍貴的,還是認識了彼此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