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6 08:10:16

中醫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從《内經》時代的“人與天地相應”開始,對于季節、晝夜、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作了很多論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與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相呼應的中醫節氣思想,影響并指導着中醫的臨床診治。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就是把一年内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氣候演變聯系在一起,把太陽在軌道上每旋轉15°為一個時段(對應一個節氣),共分成24個時段,每時段相隔半個月,分别列到12個月中。

節氣變化是疾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中醫認為,人若不适應四時節氣變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繼而發生惡寒發熱等一系列疾病。如張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節氣為例,列舉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過這四種與時令不符的反常氣候,認為四時節氣的變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四時節氣太過或不及都會對機體産生相應的影響,導緻疾病的産生。如唐代瞿昙悉達的《開元占經》尤為詳細地記錄了古代二十四節氣異常時的常見病,“立春,當至不至,兵起,麥不行,瘧病行;來當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當至不至,旱,麥不熟,多病心痛;未當至而至,多病薨”等。

現代研究表明,這種以自然節氣變化作為疾病發生重要因素的理論确實成立。有研究肝炎發病的時間,通過病數整理和節氣統計,發現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後皆為肝炎發病高峰期,并且就全年各節氣分析,白露前後肝炎發病數逐漸增加至大寒前達到高峰;還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體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處于高峰期,易發生高血壓、女性月經失調和過敏性皮膚病等。

不同的節氣中醫治療也有宜忌

在不同的節氣天時條件下,中醫治療也有宜忌,因為人體在四時節氣的轉化中也會相應地作出陰陽變化,故《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用熱遠熱,用溫遠溫,用寒遠寒,用涼遠涼”。可見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時節氣用藥遠寒遠熱的戒律,指出了治療用藥必須按四時節氣寒熱而制定。張仲景曾在人參白虎湯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後,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後,不可服。”便是因為白虎湯過于寒涼,如在立秋後服用,會使機體又受寒邪侵襲,産生“嘔利而腹痛”的病症。

四時二十四節氣變化亦與人體病理變化關系極為密切,比如天寒日陰,則人之氣血運行不暢,易生痛證,需以溫通為法。因此,善補陽者,按其時而溫補陽氣,或灸或藥,都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中醫診斷用藥既要遵循“用熱遠熱,用寒遠寒”“時不可違”之旨,又要通曉因證達變之理,把四時節氣的寒熱與疾病的性質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證候性質确定寒或熱的治療大法,再結合四時節氣的寒熱恰當地選擇方藥,使藥能中病,又不因用藥不當而産生副作用。

順應四時養生方能健康長壽

日月運行,天地變化,氣機流動,陰陽變化。人生天地之間,與天地氣機相應,天地變化影響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經》強調要順應四時以養生,如此才能健康、長壽。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響而生病。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對養生康複意義重大。就二十四節氣而言,冬至為陰極而生陽;夏至為陽極而生陰,二至為陰陽郁極而動之日,最為緊要。春分、秋分平分陰陽,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時更替之始。較之其他節氣,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變化之大關節,故需養之以使人氣順利過節,則身體康健,疾病不作。若不顧四時變化之節氣而妄耗精神腎氣,緻使正氣不足,則于節時或生疾患。

中醫養生最主要的原則是“治未病”,按現在語言可以理解為“養生保健”。我們不論用哪種方式方法,都離不開順應時序

本文選自《益壽寶典》2017年1月刊

作者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醫預防保健科主任醫師方泓

二十四節氣養生口訣(二十四節氣中飽含的)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