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正編織新作品《三字經》。 吳冠标 攝
中新網福建安溪6月30日電 (吳冠标)一雙巧手、一把篾刀、幾根竹條,上下翻飛間,紅色的篆書字體浮現于藤面上,精緻而典雅。走進福建泉州安溪竹藤編技藝傳習所,安溪竹藤編非遺傳承人陳紅萍正忙着編織她的新作品《三字經》。
“漢字竹編技藝是我近些年專攻的新課題。漢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想運用平面編織的手法将漢字的美與竹藤編的美融合在一起,編織出一幅大型漢字竹編作品。”陳紅萍如是說。
安溪縣竹藤編工藝曆史悠久,早在宋元時期就十分普及,人們大量使用竹藤編制農具、茶具等生活用品,形成了竹箱、鬥箕、蒸籠等多種竹編工藝,且用料考究,具有傳統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2014年,竹編(安溪竹藤編)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陳紅萍介紹各種竹藤編用品。 吳冠标 攝
近年來,安溪竹藤編不斷突破創新,不僅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更讓古老的技藝煥發出蓬勃活力。而這一切離不開陳紅萍的父親、已故工藝美術大師陳清河。陳清河一生專精竹藤編工藝,他将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變成了帶動當地農民緻富的工藝品,被譽為安溪藤鐵工藝業“祖師爺”。
藤鐵工藝是陳清河的創新藝種,其将“剛柔并濟”理念體現在工藝中,把鋼鐵與藤絲巧妙結合,制作出精美的工藝品。如今,藤鐵工藝是安溪縣最大的民生特色産業之一,全行業産值突破200億元人民币,安溪縣亦被稱為“世界藤鐵工藝之都”。
7歲時,陳紅萍就跟着父親學會了簡單的竹藤編技藝。“可以說我的童年就是和竹藤編度過的,當時生活比較困難,兄弟姐妹們假期都要給父母幫忙,還記得我最早的一件作品是個小小的篾木籃。”
成年後的陳紅萍也沒有離開這一行業。成績優秀、能說一口流利外語的她投身市場大潮,從事安溪藤鐵工藝制品的外貿工作。她發現,許多歐美國家的家裝理念“輕裝修、重裝飾”,藤鐵工藝品很受歡迎。
“外貿工作對我的影響很大,它讓我能更好地将傳統工藝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并向全世界介紹我們優秀的竹藤編工藝。”陳紅萍說,“但父親年齡大了,他希望我能回來接班,把這門非遺手藝全面傳承下去。”
2019年,陳紅萍放棄了收入頗豐的外貿工作,回到父親身邊繼續學習、傳承竹藤編工藝。“2020年父親去世後,我正式從他手上接過傳承的擔子。他為竹藤編奉獻了一生,我也當如此。”這些年,陳紅萍将傳統竹編和現代家居相結合,融入生活元素,并以此作為課題研究,完善體系,全心全意進行竹藤編技藝傳承、研究和教學。
在陳紅萍眼中,非遺技藝傳承人不僅要會做,還要會教、會說、會寫。在忙碌的創作之餘,她為安溪竹藤編技藝編寫了校本教材,更時常到傳習教室、非遺館親自指導學生。“每當教會學生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
“其實,我有傳承的底氣,還在于産業對非遺技藝的反哺。20世紀90年代對竹藤編的創新為安溪帶來了藤鐵工藝業,産業的興盛讓越來越多企業願意大力支持非遺傳承。”陳紅萍補充道。
受到新媒體風潮的啟發,陳紅萍還設計出安溪竹藤編工藝品體驗盒。“我希望通過網絡直播和短視頻教學拓展安溪竹藤編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體驗創作的快樂,讓安溪竹藤編技藝活态傳承下去。”(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