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心理咨詢師接診了一個5歲的小女孩。
女孩一直不願意開口和父母說話,隻是每天躲在房間裡,對着一隻毛絨玩具自言自語。
父母以為女兒有什麼問題,焦慮萬分,趕忙帶着她四處求醫。
好幾次心理治療過後,小女孩終于說出了實情:“因為玩具不會開口罵我……”
原來,女孩的媽媽經常有意無意指責孩子:
“你能不能别添亂了?”
“你哭什麼哭?”
“你怎麼這麼笨!”
有人說,父母的嘴,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說錯了,孩子自卑怯懦,備受煎熬;說對了,孩子自信獨立,内心富足。
如果你也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不妨常把這9句口頭禅挂在嘴邊。
“沒關系”
當孩子犯錯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說他不懂事、惹麻煩,罵他屢教不改……
然而,當你劈頭蓋臉就對孩子一頓責罵,孩子不僅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還會在以後犯錯時,因為害怕而選擇撒謊、找借口來逃避責任。
記得《原生家庭》中有一句話:
“孩子應該擁有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權利,犯個錯而已,又不是世界末日,這是他們嘗試新事物并建立自信心的途徑。”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犯錯、不斷改錯,然後完善自己的過程。
如果隻是被斥責,卻沒有受教,孩子就永遠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該如何改正。
所以與其吼孩子罵孩子,不如蹲下身抱抱孩子:“沒關系,媽媽能理解你。”
然後再耐心聽聽孩子的解釋,了解孩子的困境,一步步引導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父母的理解與關懷,才是孩子擁有價值感和自信心的關鍵。
“你比上次做得更好了”
一位女孩曾在《少年說》的天台上對着母親呐喊:
“不要再對我使用激将法了,這個不适合我,不然我就一定會覺得自己很差。”
但是媽媽卻毫不在意:
“我覺得你的性格就需要打擊。
不打擊一下,你可能就有點飄。”
女孩最後隻能黯然離場。
打擊不是鞭策,挖苦不是激勵。
這些源源不斷的否定,隻會帶給孩子匮乏感和挫敗感,讓他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人類的本質,都是希望得到肯定和欣賞的。
就像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一樣,一群資質普通的學生,因為得到肯定和欣賞,在正向的暗示中真的成為了一群出類拔萃的人。
看到孩子的付出,肯定孩子的努力,多對孩子說,“你比上次做得更好”“你進步了”。
孩子才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自信,日漸優秀。
“我能理解你的感受”
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當孩子鬧脾氣、有情緒時,父母是理解疏導,還是暴力壓制,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和心理,也決定着他對待他人對待世界的态度。
就像《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說的那樣:
“孩子的情緒就像是流動的水,源頭就是他的内心。
如果在水前設置了障礙,水要麼繞過障礙,改變流動方向,要麼隻好回流到源頭,這也意味着孩子将情緒加諸自身,傷害自己。”
所以,當孩子難過、傷心、感覺挫敗時,不要說:
“有什麼好哭的!”
“你發什麼脾氣!”
而要說:
“媽媽知道你心裡難過。”
“我理解你的感受。”
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才能真正推動孩子做出改變。
“我相信你”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
一個3歲的小男孩練習跳遠,但跳了幾次都跳不過去。
後來他變得小心翼翼,不敢再往前跳。
這時候,在一旁的爸爸伸出手,不停地告訴孩子:
“不怕,往前跳吧,爸爸相信你,爸爸會保護你的。”
小男孩聽着爸爸的話,猶豫再三,最後鼓足勇氣不斷挑戰,終于跳了過去。
這就是父母的信任和保護帶來的力量。
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會讓孩子産生“我能行”的良好感覺,會讓他做什麼事都有信心、有動力,充分發揮潛能。
所以當孩子想要學習新技能時,不要嫌他笨手笨腳做不好,而要告訴他:
“我相信你可以做好的。”
當孩子嘗試做一件事情卻屢屢失敗時,不要批評他,而要告訴他:
“你能行的,我相信下次你會做得更好。”
教育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父母給予孩子的信任,總能讓孩子重新振作,重拾自信。
“寶貝,對不起”
曾有人在微博發起過投票:你的父母會和你道歉嗎?
4.5萬人參與,但會道歉的父母卻寥寥無幾,許多孩子在評論區哭訴:
“我爸媽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
“我媽道歉就是喊我吃飯,我爸道歉就是給我打錢。”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正确道歉有好處:
增強孩子的自我反省、承擔責任和人際交往的能力;
減少孩子的偏執、受害者立場和責備傾向;
幫助孩子學會正确的沖突處理模式。
好父母,不怕向孩子認錯。
沒忍住吼了孩子、冤枉了孩子、答應孩子的沒做到……
主動承認、及時道歉,身體力行地教會孩子如何做一個自信、正直、有擔當的人。
“你可以自己決定”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組實驗,結果發現:
從1歲開始擁有自我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會比隻會聽從父母命令行動的孩子,自控力更強,獨立性更高。
這意味着,讓孩子多做選擇,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
可很多父母卻恰恰做反了:
小到每天吃什麼、穿什麼,全都替孩子包辦了;
大到上什麼興趣班、選擇什麼專業,事事替孩子做主。
因為怕孩子走彎路、受傷害,所以不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一次次剝奪孩子承擔和負責的機會,最後孩子隻會變得依賴父母、不懂思考、毫無主見。
“你可以自己決定。”
這句看似很随意的話,卻能讓孩子體驗到什麼是真正的自主感和掌控感。
那種“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是孩子主動進步的源泉,也是他跌倒了還能爬起的動力。
“你感覺怎麼樣”
為什麼那個叽叽喳喳、廢話不停的孩子,慢慢就變得沉默寡言,與父母無話可說?
孩子分享欲的喪失,其實源于父母錯誤的溝通方式,比如:
開口就是指責、總是愛說大道理、每天不停地唠叨、任何話題到最後都變成了談學習……
這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不被尊重、不被重視的。
沒有人在乎他的情緒,沒有人理解他的感受。
久而久之,他有事就會瞞着你,也不敢對你說真話,親子間便豎起了高牆。
作家周國平曾說:
“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多問問孩子“你覺得呢?”“你感覺怎麼樣?”,才能保護孩子的分享欲,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
要知道,父母的理解和在意,勝過一切道理和教化。
“你自己也可以做到”
在自然界有一條法則:
小狐狸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被父母趕出去獨自謀生,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
看似殘忍的舉動,恰恰能讓小狐狸成為一個正常獨立的個體。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因為過度擔心,而給孩子過多的關注和幫助。
孩子想要幫忙收拾碗筷,父母就急急忙忙說:“放下來,媽媽收拾就好。”
孩子想要自己坐公交車上學,父母又不放心:“太危險了,媽媽送你去。”
心理學家朱迪斯·洛克博士在臨床治療中發現:
父母們越來越多參與到孩子們的生活,導緻孩子沒機會學習怎麼做一個成年人。
如果父母隻注重“保護孩子”,而不給孩子“探索嘗試”的機會,孩子永遠都隻能依附在父母身上。
倘如希望孩子學會獨立,不妨學學“狠心”的老狐狸:
大膽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完成一件事。
“爸爸媽媽永遠愛你”
繪本《大衛不可以》裡,大衛是個特别調皮的孩子。
他總是在家爬高爬低,把自己弄得滿身是泥,在浴缸裡搗亂……
所以媽媽總是把“不可以”挂在嘴邊。
後來,他又打碎了媽媽的花瓶,媽媽生氣地讓他面壁思過。
大衛哭得很傷心很絕望,媽媽立馬将他抱在了懷裡,對他說了一句:“大衛,乖,我愛你。”
那一刻,大衛所有的無助、惶恐、害怕全都消失了。
弗洛伊德說過:
“我發現,那些認為自己被母親喜歡或偏愛的人,在生活中會展示對自己的信心、無法撼動的樂觀,常常顯得英勇,而且總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所以不要把愛藏在内心深處。
不管是孩子闖禍了、遇到困難了、被人欺負了,都要直白又真摯地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愛你。”
“爸爸媽媽永遠都是你的後盾。”
這一句句充滿愛意的告白,是我們給孩子一生的最美好的禮物。
蒙台梭利曾說:
“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孩子是向上還是堕落,是自信還是自卑,全在父母日常的言行裡。
孩子99%的優秀,都來自父母1%的改變。
從今天起,管住自己的嘴,不揭孩子的短;
多給孩子正向的反饋,少給孩子負面的評價。
相信孩子定能一天比一天自信獨立!
文| 土豆媽
來源 | 男孩派(ID:boy666dj)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