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是一個人生存的常态。這種交往除了眼神交彙、表情回應、肢體接觸,最頻繁、最常見的莫過于語言交流,而語言交流的渠道無外是“說”和“聽”。
“聽”有多種形态,人們往往把定神認真地側耳細聽稱之為“傾聽”。傾聽不隻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取說話者的言辭,還需要聽者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談話過程中所表達的言語信息,進而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和溝通。
愛的使者丘比特曾經問愛神阿弗洛狄忒:愛(LOVE)的含義是什麼?阿弗洛狄忒回答:“L”代表的是Listen,即傾聽;“O”代表Obligate,也就是義務、責任;“V”代表Value,尊重;“E”代表Excues,寬容。“傾聽”作為“愛”的首字母,可見其重要性。它不止是情人相戀的必要前提,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元素。
學會傾聽,不妨要注意一些要點,諸如:面對面,比一般的社交距離稍近些;身體前傾,表示對談話感興趣;目光溫和,注視對方,别心不在焉,左顧右盼;适當以頭部動作和面部表情回應對方;仔細聽取對方說些什麼,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思考如何反駁對方所說的枝節問題;可以适時作些解釋、提問、回應,但不要遠離主題,更不能喧賓奪主;讓對方把話說完,切忌貿然打斷對話;不要自以為是,急于評價對方的觀點,更不要因為與對方觀點相左而産生激烈的争執。
對話的雙方處于平等的地位,傾聽和傾述兩者才能相得益彰。前者的主體是聽者,後者的主體是述者,傾聽者真心“願聽其詳”,傾述者才會直率地“言無不盡”。1978年,曹禺編寫的曆史劇《王昭君》在北京上演,見仁見智,褒貶不一。恰巧好友黃永玉登門造訪,兩人就此劇進行了坦誠的交談。黃永玉直言不諱:“你心不在戲裡,你為勢位所誤!命題不鞏固,不缜密,演繹分析得也不透徹。過去數不盡的精妙休止符、節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筐一籮筐的隽語都消失了。”如此大膽的方式,毫不留情地批評《王昭君》軟肋,那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而曹禺作為傾聽者頻頻颔首,日後還将這些話語寫了裝裱起來,逢客就拿出來朗誦一次,以鞭策自己。
“謙遜基于力量,高傲基于無能”(尼采語)。傾聽者要有虛懷若谷的胸襟,必須摒棄任何高傲的姿态,哪怕是學富五鬥的宿儒。清朝康雍時期,高舉桐城派大旗的方苞以古文運動領袖自命,然而,他卻為“傾聽”留下了一段佳話。有一次,方苞攜所撰《大父馬溪府君墓志銘》請年輕學者李钹指正。李钹隻看了開篇第一行文字——“苞先世家桐,明季,曾大父副使公以避寇亂,之秣陵,遂定居焉”,就毫不客氣地把文稿遞還方苞。方苞問:“某文竟不足一寓目乎?”李钹:“然!”方苞放下身段傾聽李钹的評判:“今縣以‘桐’名者五:桐鄉、桐廬、桐柏、桐梓,不獨桐城也。省‘桐城’而曰‘桐’,後世孰知為桐城者?此之不講,何以言文?”方苞接受了“一字師”的意見,現在我們從他的文集中翻檢《大父馬溪府君墓志銘》,啟文已是“苞先世家桐城”了。(沈栖)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是從“祛除自己心中的偏見”來看待傾聽的:“讓我們看待周圍的目光再認真些,讓我們傾聽别人意見的态度再真誠些。隻要擁有一顆謙遜之心、坦誠之心,周圍所有的人和物,就都能成為自己的心靈之鏡。”斯言信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