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把衣服稱為衣裳,但其實在古代“衣”和“裳”是兩回事。
《詩經·邶風·綠衣》:“綠衣黃裳。”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颠倒衣裳。”
上面詩句中的“衣裳”顯然是兩件衣服,否則不可能顔色不同,上下颠倒。
《毛傳》解釋說:“上曰衣,下曰裳。”
“衣”是一個象形文字,上面的一點象征領口,中間部分象征兩個袖子,下面的部分象征兩個衣襟相覆蓋。
“裳”是形聲字。“尚”表聲,意思是攤開、展開;“衣”表意,表示和衣着相關。兩個部分合起來,意思是展開的下衣、下擺。
裳,類似現在的裙子。“裳”字也寫作“常”。《說文》:“常,下帬也。”“帬”是裙的古體字。漢以前稱裳,漢以後則多稱帬。
由于古代紡織工具簡陋,織出的布很窄,所以一件下裳就得用七塊布橫拼起來。裳分為前後兩片,前片由三塊布縫合,後片有四塊布縫合。前後兩片并不相連,隻是用布帶系在腰間,整體樣式和裙子差不多。
這種古老的服制,直到周代還作為禮服的一部分保留着,在祭祀和朝會時穿着。
後來,人們漸漸把上衣下裳在腰部縫在一起,“衣裳”也就泛指衣服了。
這種衣服在周代發展出來,稱為“深衣”,意思是掩蔽人體更加嚴實。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此處“衣裳”應是衣服的意思,但應該讀作“yī cháng”,否則不能與後面的“狂、鄉、陽”押韻。因為,輕聲是不能押韻的。
語音學家研究發現,“裳”字讀成輕聲“shang”的情況,大概是20世紀才發生的事,此前一直都是讀cháng。今天我們在古詩文誦讀中遇到“衣裳”的讀音問題,需要掌握兩條基本原則,就是意義和押韻。
如果“衣裳”特指上衣下裙,則“裳”一定讀cháng;
如果“衣裳”泛指衣服,則“裳”讀輕聲也無妨,如陶淵明《桃花源》詩中的“衣裳無新制”;
如果“衣裳”的“裳”字處于詩詞等韻文押韻的位置,則無論是否特指下裙,均以讀cháng為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