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5 13:17:39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盛夏時節,蔚藍天空下,天長市龍崗社區處處花紅柳綠,平坦整潔的街道兩旁是一座座紅頂白牆的兩層聯排式别墅。“住得舒坦、吃得健康、環境還好,現在俺村的日子,城裡人都眼饞。”回望一眼自家的小别墅,村民王富來滿臉自豪。

靠着芡實産業,如今小鄉村蛻變成令人羨慕的“小康村”。龍崗社區的改變,是滁州市堅定不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着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補齊農村産業發展短闆的生動寫照。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放眼皖東大地,從“鄉村新房東”到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村美、民富、産業興的宏偉願景,如同一顆顆“夢想金豆”,在滁州廣袤農村大地默默耕耘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釋放出鄉村振興的無限魅力。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安徽滁州鄉村謀振興)1

定遠的雲上牧場。定遠縣委宣傳部供圖

“科技菊”開出“緻富花”

每當太陽西下,暑熱漸散,在滁州市全椒縣周崗村,皮膚黝黑的菊農馬朝東拿起鋤頭來到自己的滁菊地裡看一看,拔拔草。這一習慣,他保持了40多年。

“同一塊地,同樣是滁菊,但是我現在種的可是‘科技菊’,叫‘科滁1号’!”馬朝東一邊揮着鋤頭,一邊自豪地說。

這個“科技菊”有啥不同呢?

馬朝東放下鋤頭告訴人民網安徽頻道,過去的滁菊生長期長、病蟲害多、效益低下,久而久之,村裡種植滁菊的人越來越少。

直到2016年,滁州市引進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麗芳研究團隊,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以原産滁菊帶病菌植株微莖尖為材料,通過離體脫毒及再生技術研發,實現滁菊種苗脫毒和品種複壯,培育出生長健壯、抗逆性好、産量大幅提高的滁菊良種。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這句話一點不假!現在大家都在種這個新滁菊了。”馬朝東感慨。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安徽滁州鄉村謀振興)2

馬朝東種植的“科滁1号”。全椒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改良品種,讓滁菊煥發光彩。但市場出路,決定着滁菊能否再次振興。

于是,馬朝東進一步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開展合作研究,在研究團隊的指導下,采用“無硫磺”加工工藝、蒸汽和微波加工技術,不僅有效解決了滁菊加工技術瓶頸,打開了銷路,更是提升了滁菊質量,提高了産品附加值。

姹紫嫣紅清香遠,此花不與百花同。如今滁菊的發展,不再僅僅依靠農技人員和龍頭企業的單打獨鬥,在科技活水的澆灌下,一朵朵小菊花,綻放得更加美麗。

“小特産”做成“大産業”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而發展加工業,可以迅速做大産業規模,拉動農産品增值。一個産業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天長市作出了有益探索。

天長市白塔湖蓮藕芡實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邵美林,是天長市遠近聞名的芡實能手。“以前不敢種多,怕賣不掉。現在有了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我跟加工企業合作,簽有收購合同,這樣才有底氣擴大種植。”邵美林由衷地說,村裡有了加工廠就是不一樣。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安徽滁州鄉村謀振興)3

俯瞰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人民網 王銳攝

從小打小鬧到規模發展,如今的芡實已經成為天長市的特色産業,“龍崗芡實”更是成為國家地理标志保護産品。在這背後,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功不可沒。

在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展廳内,擺滿了芡實酒、芡實露、芡實果飲等十多種綠色産品。農戶種植們的芡實,在這裡變成了各種健康時尚的産品,大大提升了附加值,形成了種植、采摘、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鍊發展模式。

“農産品加工業一頭連着農業和農民,一頭連着工業和市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就必須更加重視農産品加工業發展。”天長市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孫保東說。

在他看來,作為一座現代農業産業園,必須堅持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不斷拓寬産業效益空間,實現從“賣原糧”到“賣産品”“賣品牌”轉變。

在産業園的帶動下,如今天長共有芡實種植加工主體126家,從業人員10500人,可實現年産值9.7億元,一二三産融合總産值達21.2億元。不僅為天長市鄉村産業振興提供了全新平台,也為長三角有機安全的“大糧倉”“大菜園”“大廚房”打造新樣闆。

“兩閑”資源換來“真金白銀”

在明光市張八嶺鎮張八嶺村“老村民”張繼榮的記憶中,偏僻曾是村裡人很長時間不能抹去的痛。以前村裡人,想去趟城區,起碼要走上兩三個小時,“晴天人騎車,雨天車騎人”。

幹旱,也是限制當地發展的主要因素。地處江淮分水嶺地區的明光,曆史上的缺水易旱,土壤貧瘠,守着好山水,卻隻能過着窮日子。

窮則變,變則通。

2020年9月,明光市被列為第二批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土地政策支持為盤活閑置宅基地、住宅提供了新思路。通過盤活“兩閑”,激活鄉村發展“沉睡資源”,增強村級集體經濟自身“造血”功能。

安徽滁州鄉村振興示範村(安徽滁州鄉村謀振興)4

俯瞰明光市張八嶺鎮張八嶺村的農家樂。人民網 王銳攝

“這是我們剛剛改造好的一處閑置農房,等這幾天床上用品到了,就可以接待了。”在張繼榮家的農家樂,原本的農房已經被改造成一家民宿:嶄新的白牆、平整的院子,每個房間都裝修成了标準間,床鋪、電視、空調、熱水器等設施一應俱全。

順着老張手指的方向,不遠處還有采摘區、垂釣區等戶外娛樂項目,可以讓遊客前來觀光、垂釣、野炊。曾經的“窮窩子”,變成集休閑觀光、漁業體驗、特色餐飲等于一體的鄉村旅遊點。

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

為了讓農民口袋多點錢,滁州大力實施推進工資性收入倍增行動、财産性收入擴量行動、經營性收入壯大行動、轉移性收入提升行動。2021年,滁州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0元,同比增長10.6%,增速高于安徽省0.1個百分點。

如今,茶餘飯後,張繼榮和村裡人聊的不再是家長裡短,而是“标準”“規則”“業态”等新鮮詞。呼吸着新鮮空氣,傾聽着潺潺流水,我們強烈感受到鄉村振興給滁州帶來的新面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