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的方式和習慣有三個特點,可以叫做三不主義。
第一,不務正業,博覽群書;
第二,不走彎路,直奔大師;
第三,不求甚解,為我所用。
01
第一個特點是不務正業、博覽群書。當然,博覽群書是一個好聽的說法,我的意思是我不受自己專業的限制,什麼書都看。
從上高中開始就是這樣,上大學就更是這樣,我上的是北大哲學系,其實我大量看的是文學書。
從我當時讀書的比例來說,課内花的時間非常少,也就是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課外書,而課外書裡面一大半都是文學書。
我自己覺得,一個人到世界上來,沒有誰規定你必須幹什麼,我考上了哲學系,後來哲學成了我的專業,這完全是偶然的,我沒有必要受那個限制。
實際上讀文科,文史哲真的是不分家的,沒有嚴格的界限,都是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一個人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完整一點,沒有必要受專業的限制。
這一點到後來也沒有變,離開學校以後,我在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從事哲學工作,我們所對我仍然有這個評價,說周國平不務正業。
當然我也搞哲學研究,這碗飯還是要吃,比如寫過關于尼采的著作,還翻譯了尼采的一些作品。這是我的專業,我也做,當然也是喜歡,和我的愛好是完全一緻的。
在這之外,我還寫了很多所謂的哲理散文,别人問我,你到底是作家還是學者,我說這重要嗎,一點兒不重要。
我首先是一個人,我怎麼做舒服,覺得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活着,我就怎麼做,這是我的一個主要的标準。
02
第二個特點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
雖然我愛讀書,什麼書都看,但是無論文學也好,哲學也好,曆史也好,我都是瞄準了經典大師,以看他們的書為主。
我真的感到,那些大師和一般僅僅比較聰明、有點才華的人的區别太大了。
一個人一輩子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像我這樣畢業以後可以說是以讀書為職業的人,我都覺得一輩子能夠讀的書是很有限的,
既然這樣,你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那些比較平庸的書上了,就應該直接去找大師。
其實,經典作品的數量也非常多,夠你讀的了,這些東西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一般不會讓你失望。
當然,經典裡面有些書你不一定喜歡,但是你應該也一定能夠找到你喜歡的,可以把經典作為主要的選擇範圍,從中找到适合你的好書。
如果你把時間花在從一般的書裡篩選,在平庸的書裡打轉,反而把有了定評的經典作品荒廢掉了,這個損失大得多。
03
有的人說經典著作很難讀,怎麼辦?我的辦法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個特點。
我做一個課題,當然必須在相關的書籍上下功夫,認真地弄清楚它們的涵義。
可是,一般的閱讀,作為個人的一種精神生活,即使讀的是經典,也沒有必要去死摳涵義是什麼。
如果在讀的過程中你對某些内容不感興趣,或者讀不懂,你可以跳過去,或者就似懂非懂地了解個大概。
慢慢的,在這個不求甚解的閱讀過程中,你是在受熏陶,你的人文素養是在提高,你理解經典的資源是在不斷積累。
這個過程你不知道,實際上在悄悄進行,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讀那些書絲毫不困難了,可以把它們當閑書一樣讀了。
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為我所用的過程。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如果排除做學問這個很實際的目的,不把自己放在學者的位置上,我想讀書無非是為了吸取精神營養,讓自己豐富起來,讓自己的精神素質能夠生長得好。
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就是在讀的過程中,你在所讀的書中發現了自己,原來你也有這種體驗、這個思想,也有這個好東西,跟大師是一樣的。
原先你還不太清楚,沒有仔細去想,大師促使你發現了這個東西,
把你本來已經有、但自己還不清楚的東西給喚醒了,使它變得清晰了,然後你就可以讓它更豐滿,這樣一個過程也就是你的精神成長的過程。
所以,閱讀本質上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充滿了驚喜和愉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