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總說“死生大事也”,意思是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情,而中國關于死亡和殡葬的風俗,一直是大家眼中的謎。
殡葬制度的曆史
人們關于死亡的觀念、死後出路的想象決定了殡葬制度,也促成了其改變。最早的殡葬方式是将死者遺骸收入陶棺中;讓死者真正有了獨立空間的是“椁葬”-豎穴墓,最早的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是從商到漢的主導墓葬類型。
漢初又出現重大變化“室墓-橫穴墓”,因祭祀場所的轉變,墓葬制式變為祠堂加地下墓室,成為了此後主導中國2000年的墓葬方式。
你沒有了解過的殡葬儀式
《葬律》中提到,人死後要先進行“招魂”之禮,就是對生命進行最後一次搶救,确認死亡,進行“始死奠”。
第一階段的招魂,原因是死者魂魄分離,招魂是避免死者的魂變成各種妖魔鬼怪在外飄散害人,得招換回來接受祭奠,這樣就得安息了。
招魂用的死者的衣服,聽着耳熟吧,我小時候還經常聽到小孩子哭鬧,老奶奶的解釋是“吓着了、魂兒吓丢了”,解決方式是用小孩衣服去招魂。附有死者靈魂的衣服在後續的祭奠中要進入墳墓的。
第二部分的小斂、大斂,以及棺柩的裝飾,典型的例子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建于漢初,公元前168年),雖然是在漢初,但完全符合對“楚制”的描述。1号墓主人是當地封君轪侯的夫人,轪侯夫人的屍體出土時就是用了20多層衣服包裹、捆紮。
轪侯夫人的屍體保持得非常好,同“絞衾制”的多次衣服包裹有關,也是因為厚達1米多的白膏泥隔絕了椁墓,形成了一個完整、自足的黃泉下的世界。
“棺椁”千萬别弄混
轪侯夫人墓是典型的“椁墓”。我們一般說的“棺椁”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椁是套在棺外面的木質結構,是個帶蓋的大木盒子,在下葬時置于豎式墓坑内,所以這也稱為“豎穴墓”,轪侯夫人的墓坑有16米深。
棺放在椁内,椁内還有較多空間放陪葬品,再蓋上蓋子封上封土作為标記,是個封閉獨立空間,無墓道,封閉後不能再打開。
“葬也者,藏也”,是希望黃泉下的永生不被打擾。轪侯夫人椁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衣服、食物、俑所代表的仆從,體現的就是“事死如生”讓死者在黃泉下繼續生活的觀念。
轪侯夫人的棺椁共四層,最内棺被稱為“柩”,裝飾紋樣為幾何圖案,同馱侯夫人身上衣服的花紋相同;棺蓋上有一副長達2米的T型帛畫,上部對着死者的頭部鋪設,這樣,馱侯夫人、柩、帛畫就形成一體化的核心單元,同外部的三層棺椁分開。
最外層的椁完全是黑色的,并無裝飾,是代表死亡。第二層椁也是黑底漆繪,繪有雲紋以及各種祥瑞動物圖案,包括舞者、樂者、九尾狐、騎鹿仙人等;棺前端最下方中央有個極小人,隻繪有半身,意思是馱侯夫人剛剛進入受到祥瑞保護的地府。第三層椁為鮮紅底漆繪,代表陽、生命、不死。
中國的殡葬儀式繁瑣,現在已經大多不再采用,但是在古代,這代表着人們對于死後生活的想象,也體現着他們對長生的向往。
關于主播:張法中老師在專業内容與講述技巧上達到了一個精準的平衡。無論知識含量、故事鋪陳還是節奏控制等,都有着紀錄片般的内容質感與講述魅力,他讓逾300位藝術人物走出故紙堆,讓你在100個故事中領略中國藝術的美妙。
關于喜馬拉雅: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