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是中國文藝百花園中一朵最為豔麗奪目的奇葩。幾千年來中國詩詞一路發展,創造了自已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吟唱這些詩詞,令人嘗心悅目,飽嘗藝術和精神上的享受。每一個中國人無不為祖國的這份文化遺産而驕傲自豪。
我國最早的詩詞分類當追溯到《詩經》風、雅、頌的分類編排。南朝梁任舫的《文章緣起》着眼于詩歌體式,分詩為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詩,及賦、歌、離騷、樂府、離合、連珠等。蕭統《文選》按詩歌的内容性質,将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謙、祖餞、詠史、百一、遊仙、招隐、反招隐、遊覽、詠懷、哀傷、贈答、行旅、軍戎、郊廟、樂府、挽歌、雜歌、雜詩、雜拟等二十三類。
抒情詩包括愛情詩、離别詩、羁旅詩、愛國詩、親情詩、吊古詩、述懷詩、感遇詩、頌贊詩、怨憤詩、哀悼詩、閑适詩等。
叙事詩包括史詩、故事詩、紀事詩、紀行詩、風俗詩、童話詩等等。
說理詩包括玄言詩、哲理詩、諷谕詩、教育詩(勸學詩、訓蒙詩、勸戒歌、勵志詩)、詠史詩、論詩詩、宗教詩(釋道詩)、理學詩、科學詩等等。
寫景狀物詩包括山水詩、田園詩、苑囿詩、遊覽詩、詠物詩(詠花詩、詠鳥詩、詠月詩、詠雪詩、器物詩等)、題畫詩等等。
二、按形式體制可分為古體詩、近體詩、詞和曲。古體詩又稱“古風”,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其名始于唐代。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體詩,如《詩經·蒹葭》《楚辭》《漢樂府·陌上桑》等。
古體詩分為兩類: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又稱七古。
五言古詩每句五個字,全詩字數不限多少,如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别,孤蓬萬裡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七言古詩每句七個字,全詩字數不限多少,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唐朝開始出現的新詩體。這種詩體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格律規定,是一種格律詩。唐人為了與以前的古體詩相區别,故名曰“近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三種。
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全詩四十個字,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七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共八句,全詩五十六個字,如陸遊的《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排律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每首至少十句,多則有至百韻者,如張巡的《守睢陽作》: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将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絕句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兩種。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每句五個字,全詩四句,共二十個字,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每句七個字,全詩四句,共二十八個字,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詞是一種合樂而歌、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稱為“長短句”。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故俗稱宋詞。它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詞有定調,調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聲。”從結構上看,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阕(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隻分一段,稱為單調,如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争渡,争渡,驚起一灘鷗鹭。
有的分兩段,稱雙調,如蘇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裡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鬓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另外還有的詞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這兩類的很少見,不再列舉。
曲是繼詩、詞之後而興起的一種古典詩歌體裁,盛行于元代,又稱為元曲。曲包括散曲和雜劇,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數。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隻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套數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雜劇就是戲劇,是将歌曲、賓白、舞蹈結合起來藝術形式。它一般采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個“楔子”。“折”相當于一場戲,但在一折中,場景卻可有所變換。“楔子”的篇幅比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類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兩折之間作為劇情的過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補充部分。[4]個别雜劇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趙氏孤兒》為五折。一般說來,一本為一劇,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廂記》即為五本。
雜劇可分為旦本(女主角主唱)和末本(男主角主唱)兩種。角色有正末、企旦、沖末、貼旦、淨等。如王實甫的《西廂記》、關漢卿的《窦娥冤》等。
另外還有其他分法,如按字數分為二言詩、四言詩、五言詩等;按句數分為獨句詩、三句詩、六句詩等;按人不人樂分為樂歌、徒歌等;按聲韻節奏分為平聲詩、仄韻詩、齊言詩、變言詩等;按作者歌者分為漁歌、樵歌、童謠等;按地域分為吳歌、西曲、京師謠等;按時代分為秦時謠、漢樂府、盛唐詩等;按功用分為幹渴詩、酬答詩、引雛詩等;按風格分為質氣體、形似體、婉轉體等。
另外還有一種雜言詩,詩中摻雜着五字句和七字句,至還有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等,如李白的《蜀道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凫,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巅。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鈎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标,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