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客巴巴市場營銷學目錄?營銷的目的不同,對結果的評價也會變同一個營銷事件,高層看本質,中層看模式,基層看技巧比如2017年的百雀羚文案,全網1億人次轉發,實現瘋傳事後複盤,百雀羚的營銷總投入是180萬,但成交額,隻有區區80萬對此,該如何評價?,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道客巴巴市場營銷學目錄?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營銷的目的不同,對結果的評價也會變。同一個營銷事件,高層看本質,中層看模式,基層看技巧。比如2017年的百雀羚文案,全網1億人次轉發,實現瘋傳。事後複盤,百雀羚的營銷總投入是180萬,但成交額,隻有區區80萬。對此,該如何評價?
其實很簡單,這取決于你是誰。如果你是百雀羚高層,你會對ROI極度不滿。如果你是中層,你會關注轉化環節出了什麼問題。而如果你是這次文案的基層策劃人員,那麼恭喜你,文案取得了巨大成功,你值得嘉獎。
如此引出營銷的關鍵定義:營銷是一連串的事件。它的關鍵點有四個:增長,需求,競争與關系。四者既是企業面臨的單項挑戰,也環環相扣、相互糾纏,構成整體營銷的系統。下面對其進行逐一分析。
1.增長
數字時代的營銷增長,首先要做到4個R:
Recognize:明确你的客戶畫像,了解他們的身份data(人群特征)、行為data(行為偏好)、心理data(時代屬性)。特别是心理data的作用正越發巨大,因為這一代消費者,更願意為他們的情緒買單。西班牙的一家劇院,就通過記錄觀衆的微笑次數,實現了個性化收費。
Reach:千方百計,觸達你的目标客戶。但如果隻能觸達,而做不到之後的Return,則投入産出比會很低,俗話說的“賠本賺吆喝”。典型案例是瓜子二手車。
Relationship:這是持續營銷的起點與關鍵點,後文“關系”一節有詳述。人都善變,作為消費者時更是如此。與其費盡心力地與對手争奪信任度存疑的新用戶(另外,這樣的争奪,正無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貴”),不如轉身,紮紮實實地服務好忠誠的老用戶。“衣不如新,人不如舊”,這道理在商戰中也依舊。
Return:收獲時刻。如果前面三步做好了,這步隻是自然的結果。不要本末倒置,不要竭澤而漁。早已過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年代了,這個時代的消費者不但能用人民币給你投票,他們還能投訴你,讓你和品牌一起萬劫不複。
4R之後,再談增長。
隻有找準增長杠杆,企業才能四兩撥千斤,實現指數級發展。不然就會落入勞斯萊斯式困局:勞斯萊斯的産品與服務都是業内最頂級的,但因為找不到合适的增長杠杆,最終沒躲開“插标賣首”的命運,賣身寶馬之時,隻換回區區14億馬克。
那麼,如何找到好的杠杆呢?
答:舍九取一,做極緻的減法。
針尖足夠細時,穿透力才足夠強。
當年喬布斯重回蘋果,第一時間給産品線畫了個二維四象限圖,砍掉了當時上千款的雞肋産品,然後全神貫注、全心投入到其中一個象限(普通用戶&便攜電腦),剩下的,都是傳奇。
好的杠杆還來源于稀缺。
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你手上擁有世界上最值錢的兩張郵票,你該怎麼做才能獲取它們的最大價值?答案是,開全球的新聞發布會,然後當衆燒毀一張。這也是為什麼,畫家的作品在畫家去世後往往價格飙升。
比利用稀缺更高明的,是創造稀缺,茅台就深谙其道。有人做稀缺,自然也有人做性價比,比如小米和宜家。
減法、稀缺、性價比,以上都是找到好杠杆的起點,但你不能貪多求全,“既要…也要…”。條條大路都通羅馬,但你隻能走一條。
面向增長,你除了手中有杠杆,心中還得有一幅“增長地圖”。
增長地圖也和舍九取一有關。“舍取”之前,你得先知道,“九”和“一”分别是什麼:到底有幾種方式能促成增長?如何實現結構化的增長?調整增長方案的方法有哪些?……(在此不再展開)。
隻有在窮盡可能性的基礎之上,你才能進行篩選,然後跟進邏輯判斷,做出類似貝葉斯判斷的動态調整。
這又很像真實的地圖。以前聊過比利牛斯山地圖的故事,它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
面對不确定性時,好地圖>壞地圖。并且,壞地圖>沒地圖。
總之,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如果出現增長乏力的情況,你不妨如此倒逼自己的思考與行動:
定義問題、假設原因,對應标注到增長地圖上,全局分析、理性思考、大膽判斷、反複叠代(因為第一次假設的原因,可能是錯的),最後找到增長的突破口(杠杆)。
2.需求
需求有三個命門:發現差異(細分),捕捉差異(價值點),展現差異(用戶體驗)。
先聊細分。
細分直接影響企業的産品定價、收入構成等,甚至會決定企業的運營模式。比如同樣是賣咖啡,星巴克、瑞幸和三頓半奔跑在自己細分出的賽道上,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他們截然不同的“奔跑姿态”。
好的細分,必須牢牢指向增長。要做到這一點,傳統方法有三種:
1.跨界。比如娃哈哈的營養快線,在飲料的紅海市場中,細分出了一塊“早餐飲料”的藍海,奇兵殺入,如今早已實現了單品營收超20億。加多寶的崛起亦是利用了精準而又刁鑽的細分。
2.置換對手大腦。和下一節的“競争”相關。企業運營,就是商戰,永遠要思考你的競争對手的想法。你甚至比他更早地想到了“他會如何應對”,也就找到了一個潛在的好細分。
3.拆掉思維裡的牆。這牽扯到企業家底層思維的變革,最難,當然也最徹底。傳奇如安迪.格魯夫,也隻做到過一次;偉大如比爾.蓋茨,自己做不到,但他請來了納德拉。
“換腦”太難的話,不妨直接換人。
再說價值點。
設立價值點的目标是去擊中消費者的需求。
需求又分三種:盲點 — 未被發現的需求,痛點 — 以一當十的需求,甜蜜點 — 你比競争對手做得更好的地方。
三點之中,盲點難找、甜蜜點不多,決定勝負的常是企業對消費者痛點的洞察。
痛點是用戶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它會帶來用戶強烈的負面情緒。要赢得他們的信任,你需要準确、快速地撲滅這種情緒。比如,小牛電動車就完美地抓住了電動車“容易被偷”這個痛點,僅僅利用“防盜”一個價值點,就實現了彎道超車。
高手特别擅長将痛點轉化為自己的價值點,甚至将它變成甜蜜點,拉開與競争對手在消費者心智中的距離。比如,在充電寶大規模普及的初期,面對充電寶電量普遍不足的痛點(受困于當時的技術,是硬約束),品勝就将标記為10000毫安的充電寶做成實際為15000毫安的産品,一舉超出了用戶的預期,占領了高端市場。類似的,堂食等餐一直是線下餐飲的痛點,而一些店鋪(可能始于一茶一坐和小肥羊)通過推出“上菜沙漏計時”活動,為上菜超時的顧客提供精美隐藏菜品,一舉将食客的等餐焦躁變為對未知獎勵的期待,也是“化痛為甜”的經典戰例。
每一個絕妙價值點的背後,你總能瞥見高手冷靜獨特的洞察。
最後聊聊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用戶服務。用戶服務不能無限制地追求最好,你還必須考慮投入産出比。用有限的資源,追求最好的用戶體驗,則是可能的。
用戶體驗作用于人的潛意識層面,解決的是“感覺”問題。可以使用“關鍵時刻管理”的方法(MOT),抓住“客戶旅程”中的幾個關鍵點——因為成本,你不可能把整個客戶旅程的體驗都做到100分;而根據“峰終定律”,你也沒必要這麼做。DQ員工把冰淇淋倒扣着給你的瞬間(體現DQ冰淇淋的粘稠。我想到一個詞,“冰淇淋挂杯度”),離開一點點奶茶店前所有服務人員的一句“謝~光臨”,入住亞朵酒店時的一杯暖飲,諸如此類有趣的、獨特的、溫馨的瞬間,都能以小博大,換來你的久久不能忘懷。
“客戶旅程”中最重要的幾個關鍵時刻,可以抽象如下:
I want to know moment;
I want to go moment;
I want to do moment;
I want to buy moment.
抓住他們,你将事半功倍地抓住你的用戶的心。
對此,以前專門寫過MOT,可供參考,這裡不再展開。
3.競争
商業是現代戰争,競争是存亡大事。貝佐斯嘴上說,“我不關心競争者,我隻關心自己。”實際上,亞馬遜早有自己精銳的競争情報局。
競争的第一關鍵詞是差異化。競争的終局是不競争,即,你有了自己的護城河,别人再也無法威脅你。
護城河可以是無形資産,比如企業的經營許可、技術專利。可以是更低的成本,那來自規模效應,或者卓越的管理。它還可以是網絡優勢,比如,哪怕現在有一款社交軟件橫空出世,各方面都秒殺微信,你也離不開它了,因為你的朋友都在微信裡。護城河還可以是高轉換成本,比如,哪怕有一家通信公司比移動聯動更牛,你也離不開它們了,因為現在換号碼太太太麻煩。
其實歸根結底,前面三點都指向第四點:更多的限制、更便宜的服務、更廣的連接,最終都會使得用戶不願意離開你。也就是說,護城河就是用戶高昂的轉換成本。
構建商業護城河,你還得依據自己所處的戰争空間,因勢而利導。
如果你處于“守勢”,則打法如下:
1.鎖定超級用戶。一個忠實會員的貢獻度,将是一個一般消費者的幾十倍。且越是個性化的時代,這個差值就越大、越牢不可破。現在的消費者,誰還不是幾個品牌的鐵杆粉絲呢。
2.提前鎖定銷售。星巴克在一月份推出星享卡後,就能鎖定全年30%的銷售額。夜長夢多,鎖銷是絕好的商業先手。好的鎖銷讓你更有底氣。
3.提前資源綁定。多出現在To B行業。比如下遊企業為上遊企業做咨詢,甲方公司的員工常駐乙方公司。不再贅述。
而如果你處在“攻勢”,則必須畢其功于一役,單點突破。突圍的地點,要瞄準對手最大的優勢處。這是因為,優勢即劣勢,對手沒法說“我們不是這樣的”,因為,他們就是那樣的。
類似經典戰例無數:可口可樂看不起百事的新潮,說它不夠經典;百事回擊,“可口可樂是上一代人喝的可樂”。雙方各自擊中對手命門。樂百氏、娃哈哈宣揚“純淨水”的好,農夫山泉則借力打力,“含有礦物質的水才真的好”。滴滴說,“我們司機多”,神舟側翼強襲,“我們更安全”。
競争者還應建立“競争取舍線”意識,即追求要素競争的差異化。這往往是挑戰者向王者發動奇襲時的策略,其關鍵是在某個競争要素上做到絕對突出,在局部形成優勢兵力。比如西南航空,就在快捷這一點上做到了極緻,既争取到了一部分非傳統航空公司的消費者(他們原來坐大巴),也使得一部分被過度滿足的消費者(他們其實不願意為了過分的舒适而支付高價)轉投他的陣營。
關于競争更多的讨論,可以詳見商戰。
競争還有最後一種形态,它正是大名鼎鼎的定位理論。
定位從屬于品牌,其特點是一個品牌一旦占領消費者的心智,則認知>事實。換句話說,占領之後,事實不再重要。比如,沃爾沃汽車就占領了消費者關于“安全汽車”的心智,哪怕事實上,寶馬和奔馳才更可靠。
好的定位由低到高分三類:
1.封鎖特性。在這一層,定位點遵循越少越好的原則。飄柔就是柔順,海飛絲就是去屑。雜糅兩頭,則一個心智都無法占領。
2.封鎖品類。最牛的公司都是用自身的品牌代替了消費者對一個品類的認知,即,品牌=品類。可口可樂 百事可樂就代表了可樂,JEEP就等于越野車,Google就是搜索…偉大的公司皆如此。
3.最後,好的定位還能定義公司。典型案例是市場對Uber公司的估值。如果把它定位為傳統的汽車租賃公司,則Uber市值隻是區區幾十億。但如果把Uber看成共享經濟的代表公司,則估值分分鐘就能加上一個零。
好的定位,力求精準。它像一根箭,直穿消費者的大腦。
4.關系
關系是持續交易的基礎。好的客戶關系,才可能使營銷這一系列事件細水長流。
構建關系的三要素是品牌、社交紅利與複雜營銷。
先說品牌。
要說清品牌是什麼,首先要搞懂它不是什麼。
品牌不是商标,不是視覺錘,不是品質(至少不僅僅是),它甚至不是定位。
如果說定位解決了認知的問題,則品牌解決的是認同問題。比如,海飛絲這一品牌創立之初,定位是去屑洗發水,但要使消費者認同這一點,則必須不斷地進行品牌投入,才能使這一心智高地,最終被占領。
定位成功後,一箭穿腦;品牌确立時,一箭穿心。
細細展開,定位隻是品牌構成的第一步。之後還需要不斷夯實品牌核心價值,構建起消費者的認知圖譜,最終形成企業的品牌資産。以特斯拉為例。它的定位消費者們都清楚(最環保 最高檔 最時尚的新能源車),為了鞏固這一定位,特斯拉的專賣店就必須開在最核心的商圈,以此凸顯它的價值主張和品牌調性。
有了品牌還不行,在今天這個時代,必須發揮社交的力量,充分擁抱社交的紅利。這件事被《瘋傳》這本書說清楚了。簡單來說,社交紅利=社交瘋傳 社交參與 社交裂變,最關鍵的是第二步,因為隻有潛在消費者也參與其中,企業才可能将他們對于品牌的認知盈餘變現(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是近期王心淩的翻紅)。
這就要求必須設計好瘋傳的話題,使它成為可以被消費者高頻消費的“社交貨币”。話題可以體現品牌本身的價值觀,比如耐克的Just do it系列廣告片,可以追求某種社會價值,比如三頓半的回收計劃,你更可以學習杜蕾斯,緊跟一切熱點話題。
最後的複雜營銷針對To B企業,旨在做深度的客戶關系。不再細聊。隻說做單和控單的核心點:
做單有“五到”:知到,走到,摸到,拿到,跟到。
控單有“三控”:控目标,控趨勢,控動作。
營銷是一連串事件,是個大系統。以上隻是到今天,我粗淺的學習筆記與總結。
祝大家精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