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教育過程的心理學分支學科了,說簡單一點,教育心理學就是學與教這個過程的方方面面規律的科學,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特征。教育心理學首先就要了解教育過程的執行者--教師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教學過程會産生什麼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學觀念和方法,有些老師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因而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而有些老師則認為應該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主張讓學生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另外,研究還發現,教師的性格特征也會影響教學過程,嚴厲的老師更傾向于采用傳統教學法,課堂氣氛也不很活躍,而民主活潑的老師則更願意采用新式教學法,更願意多作嘗試,課堂氣氛更活躍,學生在老師目前也能夠更自由的表現自己。
二、學生的特點。而作為學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讀書哲學,有的孩子堅信學習靠積累,堅信笨鳥先飛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會有一份收獲;而有些孩子則堅信聰明有種,天生愚笨的人再怎麼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顯其拙,因而根本不願意多下功夫,還看不慣别人下苦功。持這兩種不同觀念的孩子在學習上可就不一樣了,對于自己學得好,有成績的科目,可能還沒有明顯的區别,可一遇到難度大,學不好,不感興趣的科目,前者可能還會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學下去,後者則可能很快就放棄了,結果當然也會很不一樣。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能力、學習習慣,才能有的放矢的實施教育,教育也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功效。因此,教育心理學還必須了解教育過程的另一半參與者--教育的對象--學生的特點。
三、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方法對于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内容有什麼影響,以及教師如何與教學方法進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内容。動手操作的教學方法,對于物理、化學等操作性強的科目可能很有用,但對于曆史、語文等科目卻可能沒什麼效果。對同一門學科,不同的内容來說,同一種教學方法的作用也可能相差很遠。例如,話劇文章的教學方法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等等,而古詩、文言文卻很難采取這種教學方法。同樣,不同的教師也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活潑的老師能夠和學生達成一片,采用活動教學法時更自如;而嚴厲的不苟言笑的老師卻很難做到這一點。對學生來說也是如此,有些學生喜歡自己發現問題,因而探索性的方法更适合這些學生,而對于那些不愛動腦筋,喜歡老師告訴自己方法,以便按部就班的執行的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就不合适了。
最後,教學是一個動态的過程,因此,必須了解教學過程進行的規律,學習發生的規律,以及教學環境對教學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