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日前對青島5所高校800名本科生進行了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青春期性教育的兩大主陣地——家庭和課堂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于“獲得性教育的途徑”,來自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比重甚微。
今天,很多家庭和學校仍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轉圈,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很少關注。那麼,青春期性教育為何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1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存在“禁區”
在家中,90%的父母假裝不知道“這回事”,沒跟孩子說過什麼;在學校,它隻是課本裡一段“自己看”的知識
2000年,北京市海澱區某學校曾發生一起少女殺嬰案。一名17歲的高二女生,學習很優秀,掌握艱深的知識,卻不懂身體的奧秘。她與一名男生走得很近,糊裡糊塗地懷孕了,卻不知情。因為冬衣的遮掩,家長和老師也沒發現,隻以為這個孩子發育太快了。她懷孕7個月時,一次上體育課,肚子劇痛,被同學送回家。那時父母還沒下班。她獨自一人生出孩子後,擰斷臍帶,把已經成活的早産兒扔出窗外,鄰居發現死嬰報了警。在人生的花季,她被判兩年勞教。
10年過去了,該事件至今仍令人深思:這個孩子因無知付出沉重代價,可是誰為她的無知承擔責任?
“我從哪裡來?”童年時,孩子們大都打過一個好奇的問号。“你是撿來的。”父母的答案大多秉持“回避”。
進入青春期,性發育已是繞不開的話題。
“然而,誰告訴過孩子,你來月經了,證明你有了生殖能力;誰告訴過孩子,卵子排進輸卵管,在什麼情況下會跟精子結合;誰告訴過孩子,精子是通過什麼方式進入身體的?”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陳一筠說,對于這些生理常識,家長往往諱莫如深,采取“鴕鳥态度”。調查發現,90%的家長假裝不知道“這回事”,沒跟孩子說過什麼。
“結果,一些孩子對真相确實不知。”陳一筠痛心地說,“知道的話,她還有個預防,至少跟男生過從甚密時,知道哪些行為是不可以做的;萬一懷孕了,知道應該去婦産醫院檢查處理;知道即便一個嬰兒,也不可以去殺害。”
“當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多數就是初中的一門生理衛生課。” 山東省濟南市民張先生回憶:“我兒子上初二時,學校給他們放生理健康的光盤。到了高中,也許擔心它會誘發早戀,性教育成為禁區。”
“我們青春期時,生理衛生課講到那兒,老師說不講了,自己回去看吧。”陳一筠說,當年環境單純,人也簡單,所以就傻傻地過來了。但是,今天的年輕人生長在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網絡的普及,意味着年輕人整天暴露在與性有關的圖像和文字面前。家長不講,學校不講,孩子在準備好之前,就已經有了性行為的沖動,越軌行為難免發生。
陳一筠介紹,上世紀90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在珠海召開亞太地區首屆艾滋病大會。閉幕晚宴上,一位世衛組織官員語重心長地說,中國要警惕艾滋病蔓延——因為中國尚未開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作為一種嚴重的性傳播疾病,艾滋病極易侵襲青少年,因為越早發生性關系,一生當中就越不可能保持一個性伴侶。而多一個性伴侶,就多一個感染的渠道。
今天,在西方,艾滋病已經敲開青少年的大門,1/3艾滋病病毒攜帶者年齡在24歲以下。占世界人口1/5的中國,必須警鐘長鳴。
2青春期性感情教育存在“盲區”
馬加爵事件不是孤例,這個悲劇以極端的形式暴露了我國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愛的教育的缺失
幾年前,雲南大學三年級學生馬加爵殺死同寝室的4名男生,被判處死刑,引起社會一片嘩然。當輿論普遍認為馬加爵事件是社會不公、貧困所緻的悲劇時,江西師範大學教授鄭小江專程去雲南調查詳情,從另一個視角探問深層原因。
馬加爵家裡很窮,但學習很刻苦,兩耳不聞窗外事,友情、愛情都沒嘗試過。到了大三,他暗戀上班裡的一名女生,卻不知怎麼表達,于是就寫情書。一次班裡舉行聚會,看見這名女生走進教室,他就慌亂地把情書塞了過去。女生拿到情書後,看都沒看,當衆就撕了。
這讓馬加爵深受刺激,但并未激怒他,他最終也沒殺這名女生。那麼他殺人的動因是什麼?是同寝室的4名男生不斷用這件事對他嘲諷、挖苦。“貧窮并沒把我擊倒,我不能忍受的是人格上的侮辱,我隻是向這位女生寫了一封情書,我沒做錯什麼。”而在他眼裡,這4人最沒資格羞辱自己——他們男女關系不檢點,“他們堕落”。他不堪忍受了,做出愚蠢的選擇,用一種犯罪去懲罰一種錯誤,最後同歸于盡
5個年輕的生命飄逝了,給家人帶來永難愈合的傷痛,給社會留下至深且巨的拷問。
“馬加爵事件不是孤例,這個悲劇以極端的形式暴露了我們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情感教育和愛的教育的缺失。”陳一筠認為,馬加爵事件事件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的青春期沒過好,他沒在春天時去做春天該做的“脫敏”——與異性交流交往,放松神經,減輕壓力,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不了解異性,不知道如何釋放自己的性壓力,沒人給他指導——這種教育至今在大學生裡也少有探讨。
馬加爵暗戀的那名女生,同樣缺乏情感教育,簡單粗暴地傷害了一顆敏感的心。
陳一筠說,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因為荷爾蒙的作用,開始對異性産生好奇心、神秘感、愛慕乃至暗戀之情。對于這種性感情發育及其引發的困惑,有幾位家長、幾所學校為孩子做過解釋、疏導和教育?
有誰告訴過男生,你該怎樣去表達這種感情,讓自己不至于太尴尬、不至于有失自尊,讓對方不至于太難為情?
有誰告訴過亭亭玉立的少女,因為你的才智,或者因為你的外表、性格,一名男生或者不止一名男生可能喜歡你、愛慕你。他們可以表達對你的感覺,這是他們的權利。你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但對他們的欣賞要心存感激。如果接受,如何處理與他們的友情?如果拒絕,該用什麼方式不傷對方自尊、不失自己風度?
青春是一段激流,需要航标的指引。引領少男少女健康、安全地度過青春期,是家庭和學校應當承擔的責任。遺憾的是,當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引導,在多數家庭和學校教育裡,還是一個盲區。
3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難區”
家長不知道該怎麼說,學校課表太滿排不進去,而且難以做到隐私化和針對性,更缺乏訓練有素的專業老師
陳一筠講了一樁她在青蘋果咨詢室裡親曆的事情。
一位媽媽焦慮地來咨詢:“我11歲的兒子出了什麼問題,日記寫得這麼恐怖?”陳一筠接過日記本,上面寫道:“我卑鄙、我下流,我對不起老師,我見不得人。”陳一筠讓媽媽把孩子帶來,單獨請到咨詢室去聊天。問他平常都跟哪些同學比較好,喜歡哪個老師?問到老師時,他沉不住氣了:“我最近老做夢,夢見與英語老師一起放風筝。這個女老師特别性感,我想去追她、擁抱她,可是還沒碰到她呢,就吓醒了。”接着他又說:“我還夢見過和同桌女生擁抱接吻,其實我都沒碰過那個女生!”做了這些夢後,他非常自責和焦慮,于是寫在日記上。
陳一筠明白了,這個孩子與所有青春期少年一樣,出現性幻想,做性夢了。“祝賀你呀小朋友,你長成男子漢了。”陳一筠拿出挂圖給他講青春期的生理、心理變化。“這些現象每位同學早晚都會發生,隻不過你比别人可能身體好一點、發育得早一些。性夢、性幻想是自己的隐私,不需要跟别人說,也不需要寫在日記裡。”他聽完後,慢慢釋懷了。了解了孩子内心深處性感情發育中的困惑,家長才明白為什麼兒子一上英語課就肚子痛,不上課了;為什麼總要調位子,不想跟同桌女生坐在一起。
“如今,家庭和學校大多仍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轉圈,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少有探究,甚至對已有的事故、悲劇仍然麻木。” 陳一筠憂慮地指出,今天的中國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如果獨苗出問題了,沒有第二個孩子來補救。
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第一所學校。對于青春期教育,家長為什麼不講呢?
“首先是觀念守舊。” 陳一筠說,中國上千年處于一個性禁锢的文化環境,性發育是個敏感話題。家長年輕時,沒有人給他們講,“祖祖輩輩都無師自通過來了,幹嘛要跟孩子說?”
其次,是知識匮缺。許多家長确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說。一位媽媽見11歲的兒子遺精了,覺得很尴尬,說:“兒子,你怎麼這麼不要臉,這麼小就想讨老婆了?”弄得兒子深感羞恥,以後一到睡覺就緊張、做夢,頻繁遺精,半年下來身體垮了。
“不少家長期待青春期教育可以在學校裡彌補,其實不容易!” 陳一筠分析,一方面,學校應試教育壓力大,課表太滿排不進去。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試點學校已開設這門課,但多數學校沒有安排。另一方面,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們的發育有早有晚,參差不齊。作為公共教育場所,學校難以做到隐私化和有針對性,這是現實難題。
此外,我國師範院校還沒有設置青春期性教育的專業,沒有足夠訓練有素的老師。這些困難,導緻了今天青春期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缺位,在學校教育中同樣缺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