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立冬三忌六吃

立冬三忌六吃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7 17:05:00

立冬到來,表明正式開始進入冬季了,接下來的氣溫也會急劇下降,據聽說今年有可能會是一個“寒冬”,比去年的冬天會更冷一些,這對于一些怕寒畏冷的朋友是一個考驗,尤其是一些女士和老人,首先要做的當然就是及時添衣保暖,其次就是要多吃一些可以禦寒的食物,同時一些不利于抗寒的食物也要忌吃。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1

如此,今天就為大家分享立冬後禦寒要吃的1紅,2黑,同時忌吃3味,應季而食才能健康平安進入冬季。

1紅:動物肝髒——補充鐵和維生素A、C來禦寒

首先人體要想禦寒,就得能夠産生足夠的熱量,人體熱量部分來源于對食物營養的氧化,而氧化活動主要來源于含有“鐵”元素的血紅蛋白,補充足夠的鐵才能給血紅蛋白帶來足夠的“燃料”,燃氣充分的做功。并且動物肝髒中還含有維生素A、C,兩者可以保持血管彈性,幫助血紅蛋白做功順利,除了動物肝髒,香胡蘿蔔也是不錯禦寒食物。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2

推薦美食——鹵豬肝

食材準備:鮮豬肝,蔥姜,香料包(沒有的,用八角,花椒,小茴香,桂皮,香葉代替),幹辣椒,冰糖,生抽,老抽,食鹽,味精,料酒

  • 首先将鮮豬肝改刀切成大塊,然後加入澱粉,白醋和水搓洗一番,再用清水沖洗幹淨待用。
  • 豬肝涼水下鍋,加入蔥姜和料酒焯水,撇去浮沫後撈出來沖洗幹淨。
  • 将豬肝放入砂鍋中,加入蔥姜和幹辣椒,鹵料包,冰糖5顆,食鹽,味精,生抽,老抽,再加入清水沒過豬肝。
  • 大火燒開後轉小火鹵制20分鐘,關火後加蓋焖30分鐘即可,撈出後切片淋上辣椒油既可以吃。
1黑:海帶——加速氧化,增加熱能來禦寒

海帶等一些海産品蔬菜中含有很多的碘元素,這些碘元素可以促進人體甲狀腺素的分泌,甲狀腺素可以加快體内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能力,為人體提高産熱的能力,自然就有了可以在寒冬中禦寒的能力,其他的還有紫菜,發菜,海蜇等蔬菜均很不錯。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3

推薦美食——醋泡海帶

食材準備:幹海帶,陳醋,生姜,八角,花椒,幹辣椒,十三香,白糖,食鹽,洋蔥,大蒜,小米椒

  • 海帶泡發後切成片,然後涼水下鍋煮熟後撈出來過涼水,注意海帶不要煮得太久,幾分鐘就可以了。
  • 另起鍋,倒入陳醋,加入八角2個,花椒一小把,幹辣椒,姜片,十三香半湯匙,食鹽,一大勺的白糖攪拌均勻後燒開熬煮2分鐘,關火後冷卻,将其中的料渣撈出不用。
  • 待料汁完全冷卻後,将海帶加入其中,再加入洋蔥塊,小米椒,蒜片拌勻,加蓋後放冰箱冷藏浸泡1夜就可以吃了。
2黑:黑芝麻——提供蛋氨酸來禦寒

想要不怕寒冷,就得先适應寒冷的天氣,黑芝麻等一些食材中含有蛋氨酸,其可以通過一系列的轉移作用,來産生一系列人體适應寒冷環境所必須的甲基,所以這些含有蛋氨酸豐富的食材要多吃,除了黑芝麻,還有葵花籽,花生仁,核桃仁等等食物。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4

推薦美食——黑芝麻雜糧粥

食材準備:黑芝麻,黑米,糯米,紅豆,玉米碴,核桃仁,花生仁

  • 黑芝麻和核桃仁下入鍋中,以小火焙出香味,倒出後搗碎待用。
  • 糯米,黑米按照一比一搭配,再加入适量的紅豆,玉米碴等雜糧,淘洗幹淨後倒入鍋中。
  • 加入清水和适量的花生仁熬煮至粘稠後再将核桃和黑芝麻粉倒入其中,再煮兩分鐘既可以出鍋。
  • 喜歡甜的可以适當加一點冰糖同煮。
忌多吃3味:鹹,鮮,冷

,五味之一也,古人認為到了冬季人的腎經就變得旺盛,而腎主鹹,與之相對的是心主苦。若冬季吃了太多的鹹,則腎水更亢,水滅陽,最後就是主苦的心陽變得很弱,所以在冬季務必要少吃太鹹的東西,相反的要吃一些偏苦的食材,比如生菜,荞麥,柚子等。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5

荞麥

,此處的鮮不是指味道的“鮮”,我所說的是部分海鮮食材,比如螃蟹這一食物,這些食物都是偏寒的食材,冬季吃得太多,肯定是寒上加寒,會造成身體不适,所以盡量少吃甚至是不吃。

,冷就是一些生冷的食物,冬季天氣寒冷,需要保暖來養陽氣,吃太多的生冷會讓陽氣損失,不利于身體的保暖,同時冬季吃太多的生冷食物,也會讓腸胃不适。

——結語——

立冬到,寒風來,如何讓你在寒風中屹立不抖,還能風度翩翩,記住多吃一些可以給你帶來熱量的食物,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都要适當的吃一些,比如上文說到的一紅,二黑美食,可以助你健康度過冬天。

立冬三忌六吃(明日立冬多吃1紅)6

我是阿胡,一個喜歡研究美食和制作美食的小食客,喜歡今天内容的可以關注我,明天還有會有更多精彩内容呈現,感謝閱讀,明天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