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少年鞍馬
因為工作原因,經常在上海和老家兩地跑。不擅開車,就免不了背着鼓鼓的行囊混迹于客運站的洶湧人潮中。聽着大喇叭裡嘈雜的廣播,看着一張張相似又疲憊的面孔,總會忍不住想起一部講述上海務工者生活的電影:《到阜陽六百裡》。
離這部小成本電影上映已經快八年時間,但這部影片所展示的打工者們背井離鄉的孤單,對衣錦還鄉的渴望,以及對故土的眷戀,卻從未随着時間消失在這片土地上。
01 鮮活的群像
由秦海璐飾演的曹俐經商失敗,來到上海,經老鄉狗子介紹,到KTV做保潔工作。春節前,狗子和啞巴九子弄到一輛廢棄大巴,決定做起春節包車回阜陽的生意。狗子邀請曹俐入夥,幫忙賣車票給同在上海打工的同鄉們。
電影的劇情并不複雜,并且由于隻講述了大巴上路前的故事,也沒有太多戲劇性高潮。但是,影片卻通過紮實的劇本和冷靜的鏡頭語言,刻畫出在上海的阜陽人群像。
作為本劇最大的明星,秦海璐的表演盡管挺不錯,但讓人意外的是最終讓她收獲金馬獎的最佳編劇獎。這意外暴露秦海璐不僅能演,還能編劇,難得的雙料金馬獲獎者。
除了曹俐,片中還幾個主要角色,各自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和曹俐同住的保姆謝阿姨,在上海打工多年,目的隻有一個,為女兒提供好的生活。然而,卻在一次上門保潔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女兒做了有錢人家的情婦,一氣之下決定回老家。
包車的發起人狗子,油嘴滑舌,能說會道,看似頗懂生意經,實則一肚子小九九。為了逃掉修車的費用,竟找朋友假扮警察,不僅把車大大方方開走,還将修車師傅教育了一通,令人哭笑不得。
九子,老實木讷,口不能言,隻能做做發傳單的工作,一心想攢錢送老家的弟弟上大學,偶爾被狗子耍,也不生氣。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找曹俐買車票的老鄉,他們雖然相貌各異,從事的工作也有所不同。但共同點是勤快、節儉,一年到頭,在城市的底層行業埋頭苦幹,隻有在春節前夕,才允許自己從血汗錢中拿出一部分車費,驕傲急切地奔向家鄉的親人。是這些鮮活的角色,鋪陳出影片豐富的底色。
02 真實的質感
拍攝這類有紀錄片風格的電影,最怕的是浮在空中,沉不到現實中去。但影片卻在各種細節上貼近真實。例如,曹俐和謝阿姨共同租住的地方,是弄堂深處一戶人家的閣樓上,俗稱“老破小”。和《寄生蟲》裡的半地下室不同,木質結構的閣樓是老上海的特色,但由于幽暗潮濕,逼仄擁擠,随着都市的高樓群起,逐漸不受工資尚可的年輕人待見。但這種簡陋又便宜的居住條件非常符合角色薪資微薄、省吃儉用的特征。
此外,在塑造謝阿姨這個角色上,電影還安排了一些看似無關、實則精準的情節。例如,設置了一場長達幾分鐘的,謝阿姨和一群上海當地人推搡的戲。之後通過謝阿姨口述,我們才知道原來她剛來上海沒多久,就改嫁了一個浦東男人,但男人和她結婚其實為了要她拆遷戶口的錢。此事至今未能妥善解決。這個情節不僅一下就将影片的時代感烘托出來,也突出了阜陽人淳樸又倔強的形象。
電影還廣泛使用安徽方言和上海方言,拉近了角色和觀衆的距離,讓影片中的人物就像每日在我們身邊來來往往的打工者,平凡,不起眼,卻是維持整個城市高速穩定運轉的重要力量。
03 多樣的家鄉
電影片名是“到阜陽六百裡”,但全片卻沒有出現任何一個阜陽的場景,阜陽成了一處虛置的地點,一種精神的象征,一個生命的印記。
過去,小農經濟,人們自給自足,安土重遷,終日不離家。随着經濟發展,城鎮擴張,城鄉差距拉大,同時農村勞動人口的供給量大于農業産品所必需的勞動力,剩餘的這部分勞動力隻能流向城市,以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高的勞動報酬。很多務工人員一年裡隻有春節才回家,有的甚至因為買不到車票等原因,經年累月不回家。漸漸的,家鄉反倒成了一種模糊的概念,一聲遠方的呼喚。
對不同務工者來說,家鄉的意義也是不一的。對九子這樣年輕的打工者來說,家鄉是一種精神激勵,給故鄉的家人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資源,是他在大城市吃苦耐勞的最主要的動力;對謝阿姨來說,家鄉是提供最終慰藉的港灣,當唯一的寄托女兒也傷了自己的心,回家,意味着跟當下的痛苦訣别,意味着重拾故鄉的精神紐帶。還有的,像曹俐,因為年輕時和父親的矛盾隔閡,直到父親去世,她都沒有踏進老家的村口,後來再想回去,卻沒有了回去的理由。漂泊,将伴随她後半生的旅程。
04 克制的鄉愁
雖然電影在題材上聚焦大城市的異鄉客,但在抒情上非常克制,沒有一徑渲染鄉愁的憂傷。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用阜陽人的積極樂觀對抗現實生活的不公。例如,當做家政的姑娘小月被誤會勾引雇主丈夫,她站在牆邊委屈哽咽,一位年紀長些的老鄉給她下面條,勸她大不了就換一家做,再不開心也不能和自己過不去。不僅要吃面,還要放辣,意為日子紅紅火火。這份獨屬于勞動人民、簡單直白的達觀樂天,是他們對抗種種無可避免的煩惱的天然良藥。二是毫不避諱城市文化對務工者觀念的沖擊。在曹俐售票過程中有一位大姐,已經付了票錢,卻在聽說沒有坐車憑證時,堅持退款。可見現代社會的契約觀念已經不知不覺同化了這些背井離鄉的人,這不能說是對人情社會樸素道德的背棄,而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正是這種具有延展性的思考使電影沒有僅停留在封閉的鄉土情結上,沒有一味地唉聲歎氣,對着鄉村文明顧影自憐,反而誠懇地披露城市巨額财富背後底層小人物的悲喜,冷靜地關照着遊離在城鄉之間的務工者的命運。或許,在對造成現實問題的根源的剖析上還有一定表達空間,但憑借清新又清醒的視角,這部電影在八年後的今天反觀,依舊是一部完成度相當高的華語影片。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