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養生常識 中醫保健要訣和誤解

養生常識 中醫保健要訣和誤解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8 18:15:14

  目錄:

  第一章 養生須知中醫保健9要訣

  第二章 對中醫保健的的五大誤解

  中醫藥學在與疾病和衰老的長期鬥争中,找到了許多簡便易行的延年益壽良方要訣。在使用中醫保健的同時,也要清楚地了解中醫,不要對中醫保健産生誤解。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中醫保健9要訣以及一些人對中醫保健的誤解。

  養生須知中醫保健9要訣

  中醫在長期實踐中,找到了許多延年益壽良方要訣。

  大腦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頭為精明之府,人體之重要12經脈和40多處大小穴位,以及十多個特殊刺激區均會聚于頭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銀針,對這些穴位和經脈進行所謂針灸性按摩或刺激,将去病健身。勤梳頭的确是一項積極保養人體精、氣、神的最簡單易行、最經濟的長壽保健對策。

  腳底為第二心髒常搓湧泉益健康

  中醫學認為腳上的60多個穴位與五髒六腑的12條經脈着密切的聯系,布滿了相關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區。但由于腳底部離心髒甚遠,抵抗力低下,是人體的先天薄弱環節,客觀上為寒濕邪氣病毒的侵襲提供了有利條件,所以說腳部的保健比其他部位顯得尤為重要。經常溫浴後搓湧泉穴,可去病延年。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醫認為,唾液是人體的精華,貯于丹田,再化津還丹,遂成精氣,起到和脾健胃,濡潤孔竅,潤澤四肢五髒,強腎補元,滑利關節,補益腦髓的作用。所以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是很有道理的。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療疾又延年

  谷道,又稱肛門。撮即上提收縮也。通俗地講,就是做收縮肛門的小動作。孫思邈在《枕中方》中規勸世人“谷道宜常撮”,認為肛門周圍的肌肉要間歇處于運動狀态,才能養生健體,尤其對防治痔瘡有特别療效。

  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叩齒,就是指用上下牙有節奏地反複相互叩擊的一種自我保健養生法,俗稱叩天鐘。中醫學認為經常叩齒,不僅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局部氣血運行和局部經絡暢通,延緩衰老。

  随手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揉腹,即用手來回按摩腹部,包括腹壁、腹腔以及内髒的一種養生保健法。中醫認為,腹為人體五髒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勤揉腹,即可以調整脾胃,通和氣血,增補神元,敷養腎精,充實五髒,驅外感之諸邪,清内傷之百症。

  人之腎氣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體

  中醫認為,耳為腎惟一之上外竅,雙耳靈健則腎經通,腎氣充足,腎精盈滿,則聽覺靈敏。扯拉、按摩、搓揉、點捏耳朵,實際上就是對雙耳進行各種形式的物理刺激和針灸治療。

  消疲健美伸懶腰血運暢通最為高

  所謂伸懶腰,就是指伸直頸部、舉擡雙臂、呼吸擴胸、伸展腰部、活動關節、松散脊柱的自我鍛煉。

  安心靜坐延年壽調身調息加調神

  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健康二者緊密相連。凡情緒樂觀開朗之人,可使其内髒功能健康運轉,增強對外來病邪的抵抗,同時在平靜的情緒狀态下,方可從事持續的智力活動。因此,古人的攝生之道之一,便是安心養神。儒、釋、道三教皆有養生之法,并皆主張靜坐。

  對中醫保健的的五大誤解

  誤區一: 西醫治不好的才去找中醫

  正解:中醫不是“救命稻草”

  有些病人到西醫療效不好時才想起找中醫,把中醫當做是“救命稻草”,此時若中醫療效不好就認為中醫不行。其實許多病中醫一開始就可以介入,這樣效果會更好。例如糖尿病,西醫治療糖尿病,多數是控制飲食、注射胰島素。但糖尿病在中醫上即為“消渴症”,治療方式需清胃瀉火,養陰生津,并且輔以食療,即顯效。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醫對于疾病的治療,多從整體出發,調節髒腑功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氣血充盈之效。

  誤區二: 看中醫就是吃中藥

  正解:看中醫不等于吃中藥

  中醫指中國傳統醫學,即中醫學。它承載着五千年中國醫學文化的積澱,集結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鬥争的經驗和知識,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臨床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中醫的陰陽五行、氣血津液、五髒六腑等理論為基礎,氣、血、津、精為人體的組成,通過望聞問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機,确定病症、分型,從而确立治法治則,後運用各種中醫傳統療法,如中藥、針灸、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指導、治療或調理身體。由此可見,作為中國的國粹,中醫有着龐大而又完善的系統;作為一門學科,中醫又有各個子學科,因此看中醫絕不等同于吃中藥。中醫除了吃中草藥,還有針灸、拔罐、推拿、藥浴、刮痧、食療等各種方法,且療效甚佳。

  誤區三: 中藥療效慢

  正解:中藥療效并不慢

  不少人都覺得,中藥療效慢。其實中醫為宏觀方式,西醫為微觀方式,西醫更多是所見即所得,中醫則是祛邪固本養生。另外,中醫在治療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針刺治療急性疼痛往往一針見效,甚至對于急病的搶救方面,中醫也有獨到之效,如從古代的華佗針刺麻醉,到現今的參附湯藥搶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藥應改為療效“漫”長。

  誤區四: 中醫養生和年輕人沒關系

  正解:中醫養生年輕人不可少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中醫養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方法。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1、經絡養生;2、體質養生;3、四季養生;4、藥物養生;5、起居養生;6、膳食養生;7、睡眠養生;8、情志養生等内容。

  中醫養生在于調和陰陽,疏通氣血,保證人體的健康。現代人壓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規律,亞健康狀态越來越年輕化,因此對于任何年齡的人來講,養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誤區五: 西醫營養學等于中醫食療

  正解:西醫營養學不等于中醫食療

  西醫營養學十分重視和強調食物的酸堿性,不是憑口感,而是看食物攝入人體内經過代謝轉化後,在體内最終代謝産物是呈酸性還是堿性。用以控制飲食,最終達到平衡體質的目的。

  中醫食療是利用“藥食同源”的食物進行防病治病,用以促進病體康複。

  中醫食療根據食物的氣對人體進行調養,把人當成人,講究順天應時,天時、地利、人和;順應四時,吃應季的食物。用食物來調理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

  結語:中醫和西醫各有長處和優點,不能片面地認為哪一種方法不好。中醫保健很多都是簡便易行的方法,日常堅持照做,會有良好哦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