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佛養“禅”心

佛養“禅”心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4-02 19:56:43

  佛教我們都不陌生,常常會在電視和現實社會中看到關于那些高僧打禅定坐,練武強身的畫面,那麼我們是否能看懂其中的養生之道呢?佛教養生分修心、修性、居食養生三部分。那麼什麼是最重要的養生之法呢?接下來就跟着小編一起來探讨一下佛教養生的核心方法,來學習一下佛教養生之道吧。

  佛教的禅定,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為通過修習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強身、怡情養性、延年卻老,防範和治療人的許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誘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擾,精神得以專注、安祥,并因禅定能産生智慧,解除人們内心存在的種種煩惱與颠倒妄想,徹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國氣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稱為“佛家功”,并視之為“氣功”的最高功法。

  坐禅看起來簡單,兩腿一盤,什麼都不想就行了。其實這看似最簡單的事恰恰最複雜,不僅修法多,目的不同,結果也大異,弄不好還可能得“禅病”。因此修禅定須滿足一定要求:

  1、遵守必要的行為規範。

  2、飲食潔淨。

  3、環境安靜。

  4、有好的指導老師。

  5、節制乃至杜絕五官受色、聲、香、味、觸五種欲境的勾引。

  6、克服貪欲、瞋恨、嗜睡、躁動、多疑等負面心理。

  7、合理調節飲食、睡眠、身體坐姿、呼吸以及心理狀态。

  千百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德在用禅定進行養生和治療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以隋代智者大師的論述最為系統、精辟。他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卷下說:“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四百四病自然除瘥。”他總結有九種方法:

  1、系心臍中像豆子那麼大,能治諸病,也能發生諸禅,因為息從臍出,還入至臍。又人托胎之時,帶系在臍,是腸胃的根源。

  2、諸如上氣胸滿、兩脅痛、背臂急、肩井痛、心熱懊痛、煩不能食、臍下冷、上熱下冷、陰陽不和以及氣嗽等,可以用意守丹田的方法治療。因為“丹田是氣海,能銷吞萬病”。如果止心丹田仍覺痛切,可以移心足三裡穴。若還不能止,則可以移心兩腳大拇指甲的橫紋上,以愈為度。

  3、心緣兩腳之間,可以治愈頭痛、眼睛赤疼、唇口熱、疱疹、腹猝痛、兩耳聾、頸項強等七種病。

  4、經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為我們平常用腦的時候多,“氣強沖腑髒,翻破成病”,心如緣下,則五髒順而消化力增強,衆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沒有特殊的障礙,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悅,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痰飲脹滿、飲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壯熱、支節皆痛、身體虛懸、肺閉脹急、嘔逆氣急等病。

  8、吹、呼、嘻、呵、噓、(口+四)六種息(或作氣)治五髒諸病。六種息與髒腑的關系為“心配屬呵腎屬吹,脾呼肺(口+四)聖皆知,肝髒熱來噓字至,三焦壅處但言嘻。”(俗稱六字訣)

  9、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虛懸,滿息治枯瘠,焦息治腫滿,增長息治羸損,減壞息散諸陰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熱,沖息治壅塞不通、症結腫毒,持息治戰動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水火風)不和,補息補虛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衆患。

  禅定何以對養生有重要作用?我們可用中醫的觀點來加以解釋。如我國中醫的聖典《黃帝内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正氣存内,邪不可幹。”(《素問?刺法論》)說明精神的安定、和諧與正氣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壽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氣功”可以怡情養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虛無,從而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的自我調節、再生能力與免疫能力。

  總結:佛教的禅定講究的是心靜,靜下心來參透佛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養生講的就是要心靜,心靜下來了,自然不會着急煩躁,抑郁寡歡,心裡健康了,身體也會跟着健康起來。讓我們都來學習一下佛教的養生之道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