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位哲人說:“記憶是思想的财富。”
伴随人的年齡增長,難免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有的人剛到40歲,就已經時常感到“間歇失憶”,十分擔憂;有的人想記起某個人或地方的名字,但怎麼也記不起來了。有人把這種“失憶”看成是“老年現象”,甚至認為是“早老性癡呆症”的先兆。人當真年紀越大,記性就越差嗎?一般還可以這樣說。不過,人的年齡漸增,往往會把許多本來與年齡無關的問題都歸咎到年齡上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神經學專家保羅·高德說過,一個年輕人要是找不到鑰匙,他會想那是自己心不在焉或把東西亂放所緻;而一位老婆婆碰到這樣的事,則會埋怨自己年老了記性不好。高德指出,其實,那婆婆可能數十年習慣把東西随手亂放,隻是因為年老了,就把找不到鑰匙和年齡聯系在一起。有醫學家說,一個健康人的大腦憑借記憶能容納相當于5億冊書的知識;又有哲學家說,記憶就像是一隻錢夾,裝得太多就合不上,裡面的東西就會掉出來。
加拿大多倫多市洛曼研究所的心理學家佛如斯·克萊克通過實驗提出:“身體健康的人,記憶力退化的速度并不會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麼快。人的記憶機制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損壞。隻是效率降低而已。”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有一句風趣的名言:“盡管我這暮景餘年,卻還保留着幾分記憶;我這垂熄的油燈,卻還閃着最後的微光。”
中老年人可能很容易地記住昨晚或今晨發生的一切,倘使問起十天前經曆過的某件事,就不一定記得清楚。而童年時遇到的趣事,或是往日經曆的驚恐事件,可能終生難忘,以緻若幹年後舊話重提也記憶猶新。有人誤認為重要的事比不重要的事更容易記憶。其實不然,近年形成的記憶生物學這門新學科,列舉大量事例,表明人的大腦決定儲存某件事情的記憶,取決于人體生理學體系。
老年人通常認為,記憶力遠不如年輕人。美國學者魯絲·阿諾德夫人曾在加州醫學院的圖書館參考書研究室工作。許多年前,她可憑記憶随意指出參考書中某章的細節。當時她能把室内所有參考書的書名倒背如流,并且能說出書中的主要内容。阿諾德夫人現年84歲了,她覺得自己的記憶力日趨下降,她經常想不起來與人約定的時間,時而忘記要去誰家作客,也記不得要同人家聊什麼。對于這種記憶力今不如昔的痛苦,老人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人們都認為這一切是漸進衰老的反映,不足為怪。
經過調查研究表明,如今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對生活中接觸的人名和事物的記憶與20歲年輕人一樣好,就是說記憶力減退未必不可避免。美國許多記憶研究中心的科學工作者正在尋找引起記憶力減退、非早老性癡呆的潛在病因,目的是要找到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控制神經遞質的濃度來增強老年人的記憶能力。目前,已知的幾種内分泌激素,比如腎上腺素、促腎上皮質激素或是加壓素等,都具有調節記憶的作用。其中以腎上腺對于記憶是最重要的激素,因為腎上腺素是一種對緊張和環境變化非常敏感的激素。如經曆一次大地震之後,人們不敢再住進高樓等。
哥倫比亞大學的斯摩爾博士使用磁共振系統,深入探讨早老性癡呆和與年齡相關的記憶力減退是如何侵襲人的大腦的。研究結果已證實,是神經接連障礙的後果,而不是真正的神經細胞死亡。大量的腦萎縮病人,他們的腦細胞數量相對保持不變,而起決定性作用的神經遞質短缺,導緻神經末梢出現障礙。通過注射多巴胺代用品之後,記憶力就明顯增強了。當然,指望用藥物治療所有的記憶疾病,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力減退,大約還需要5-10年的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