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風有何警報

中風有何警報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8-18 19:07:47

  不少中風病人發病前在短時間内出現過一側肢體無力或麻木症狀,伴有突然說話不利或吐字不清,但由于上述症狀常在數分鐘内消失,而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這是微小腦血栓引起的瞬間腦局部缺血,醫學上稱為小中風。

  在中風的救治方面,五邑中醫院神經内科主任餘尚貞強調“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大腦”的概念,因為在腦中風救治過程中,有一個寶貴的“時間窗”,即在6個小時内運用藥物迅速疏通被阻塞的血管,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沒辦法再用藥。“及時有效的治療是保證大腦功能的關鍵。”此外,由于中風複發率很高,曾經患過中風的病人再次發作中風的可能性很大,特别是在中風首次發作的第一年内,因此,中風的二級預防十分重要。

  冬季是中風的高發季節

  據餘主任介紹,腦中風是一種“高發病率、高緻死率、高緻殘率”危險性極高的疾病,近年來已成為僅次于缺血性心髒病的第二大緻死原因,也是成人首要的嚴重緻殘原因。 中風在老年人中常見,幾乎3/4以上的中風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人身上,但是,任何年齡的人都可能引起中風。

  “中風有着明顯的季節性規律,冬季是高發期。”餘尚貞主任說,我國神經流行病學研究也證實了這個說法。在研究中,将哈爾濱市和廣州市進行比較發現,哈爾濱市寒冷期長,平均氣溫在22.4℃左右,其腦中風人數高出廣州約有兩倍。寒冷氣候之所以容易誘發腦中風是機體内因與外環境變化兩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老年人随着年齡的增長,機體逐漸趨于衰老,體溫的調節及血管的彈性反應均降低,對外界寒冷氣候的刺激适應能力減弱。季節的轉換,冷空氣的刺激使機體交感神經興奮,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周阻力增高,血壓升高,而機體對此的調節機能卻難以适應以至于促使腦中風的發作。

  中風分為“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種類型。“大多數中風是‘缺血性中風’。”餘尚貞主任介紹,前者是由于血管被小凝快堵住或變窄使血液不能流到大腦而引起的;後者是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流入大腦引起的損傷。

  受中風“青睐”的人群

  據介紹,中風的高發人群主要有五大類,包括: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人;高血脂,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症和肥胖症患者;高血糖和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家裡以前有人得過腦中風的;生活習慣不太好,大量酗酒,吸煙,脾氣暴躁的人。

  在這些人群中,高血壓患者尤其易發中風,因為高血壓是中風最危險的因素。從中風的發病率來說,高血壓患者與正常人相比有明顯的區别。我國資料表明,70%得中風病人都有高血壓史,特别是出血性中風,幾乎百分之百都有高血壓。“無論是出血性中風還是缺血性中風,血壓與中風的關系都呈正比關系。血壓越高,中風機會就越多,死亡率也越高。”餘尚貞主任說,若能長期有效地控制高血壓則能顯着地降低中風的發生。研究發現,成功治療高血壓能減少40%的中風危險。

  中風的危險信号

  據餘尚貞主任介紹,中風有以下幾大危險信号:

  突然面部、胳膊或腿麻木無力,特别是在一側,這是中風病人最常見的情況。當一側腦損傷後,無力通常發生在對側肢體,比如:中風病變在左側,病人表現為右側肢體麻木或無力。

  突然單眼或雙眼視物不清。中風後出現視力問題相當常見。有些病人失去了單眼或雙眼的部分視力,叫做視野缺損。這會導緻病人隻能看見盤子的一側并隻吃一側的食物。

  突然意識不清、說話或理解費力。中風會影響病人說話、閱讀、書寫或理解别人說話的能力。

  突然發生走路不穩、頭暈、平衡障礙或動作不協調。

  突然不明原因的頭痛。

  “除了要重視中風的發生症狀,及早就診,如果是已經發生中風的患者還要有二級預防的意識,防止中風的再次發生。”餘主任指出,中風複發率很高,曾經患過中風的病人再次發作中風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特别是在中風首次發作的第一年内。年齡增長、血壓升高(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肥胖、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髒病、吸煙、酗酒,中風複發的可能性都會增加。

  餘主任介紹,在二級預防方面,中醫積累了數千年的經驗,中西結合具有明顯的優勢。中醫有“卧則傷氣”、“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的說法。長期卧床缺乏運動的病友基本都會存在着四肢關節疼痛、飲食不好、大便不通、情緒低落的情況,上次症狀又會阻礙患者的康複甚至導緻再次卒中,諸如此類症狀都是人體氣機運行不暢的表現,而八段錦等中醫保健體操具有疏通經絡、運行氣血、調解情志的功效,從而達到"即病治病,未病先防"的目的。

  預防中風的常見誤區

  由于對中風的認識度不夠,在預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些誤區。一位陪父親住院的年輕人奇怪地問醫生:“我父親很瘦,血壓又不高,怎麼會有中風呢?”另一位陪護妻子的丈夫很疑惑:妻子有風濕性心髒病,半年前發現心房有血栓,一直在服藥治療,怎麼最終還是癱了呢?面對這些常見的誤區,餘主任給予詳細的解釋。

  誤區一:血壓正常或偏低不會中風。

  缺血性中風的病因在于某支腦動脈發生了阻塞,導緻局部腦組織因缺血缺氧而喪失功能。血壓正常或偏低的腦動脈硬化病人,由于腦動脈管腔變得高度狹窄,或伴有頸動脈斑塊形成,或有血脂。血糖、血黏度增高等因素存在,均可以發生缺血性中風。

  誤區二:藥吃得多少跟着感覺走。

  有的人每晚僅服1片(25毫克)腸溶阿司匹林。在腦血栓的預防性用藥中,不少人知道每晚睡前服用腸溶阿司匹林,但僅服1片,其實,目前國際公認的腸溶阿司匹林用量為每晚50~75毫克,即25毫克1片的腸溶阿司匹林應服2~3片,如果藥量不足,則達不到預防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毫克”不等于“片”。有人使用心痛定降壓時,錯誤地認為10毫克即10片,結果用藥過量導緻血壓過低,腦血流變緩,吃出了偏癱。

  誤區三:瘦人不會發生中風。

  有些人以為瘦人不會發生中風,于是拼命減肥,其實,科研工作者做過這方面的試驗。他們對3975名患有高血壓的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跟蹤調查,得出結論:瘦人也會中風,隻不過比肥人略少一些,所以,不管胖瘦,都應該采取綜合防範措施,以避免中風的發生。

  誤區四:中老年人才易發生中風。

  雖然90%的中風都是發生在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但畢竟還有10%的中風病人不是中老年人。年輕人社交活動多,生活壓力大,酒肉大餐機會多,許多人仗着年輕,往往忽略了身體保健,事實上,近年來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

  誤區五:用藥品種越多越好。

  一些有過中風表現的人惶恐不安,于是四處看病。甲醫生開了一種藥,乙醫生開了另外一種藥,結果因為用藥過量而導緻中風,也有的病人牢記“是藥三分毒”的觀念,血壓高了也不用藥,其結果可想而知。

  誤區六:隻管服藥不檢查。

  風濕性心髒病引起的偏癱多見于心房纖顫病人,這類病人要終生使用抗凝藥,同時進行用藥監測,尤其對于彩超檢查發現心房内有血栓的病人,在使用抗凝藥時,要根據病情不斷監測凝血酶原時間,以及時調整臨床用藥劑量,否則,用藥多了,會引起出血,用藥不足,又會引起血栓。許多風濕性心髒病人術後出問題,都是由于這個問題沒處理好。

  誤區七:少服幾次藥沒關系。

  一些老年人由于記憶差,常忘記或重複服藥,所以,建議中老年朋友将自己常服用的降壓藥、降糖藥、強心藥等分開包裝,上面注明服用日期以及早中晚具體時間。或者把每日用藥種類按時間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家庭醒目處作為備忘錄。工作繁忙的朋友應備三套藥,辦公司、家裡、手提包内各有一套,随時提醒自己服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