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複雜的全身性多系統疾病,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已取得飛速的進展,在治療上也取得了空前的進步。
糖尿病在中醫歸屬于消渴範疇,多分為上中下三消治療。然而,傳統“三消”辨治框架存在局限性。依此框架診治糖尿病,就會發現諸多問題。
由此引發了我們的下列思考:在病名上,《黃帝内經》時代推出的“消渴”、唐代甄立言推出的“消渴病”和現代糖尿病在概念上有着怎樣的涵概關系?
在病因病機上,“陰虛為本,燥熱為标”是否為糖尿病貫穿始終的核心病機?
從發展階段上看,上、中、下三消能不能代表糖尿病發展的主要階段?
糖尿病的中醫治療不僅僅是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理念問題,探讨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理念對于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發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衆所周知,糖尿病的并發症是糖尿病緻殘、緻死的根本原因。
在衆多的并發症當中,大血管并發症往往出現在代謝綜合征的背景下,同時伴有高血壓、血脂紊亂、肥胖等;而微血管并發症的出現主要是高血糖的糖毒性引起的,是糖尿病的特異性損害。
糖尿病的治療重點應放在糖尿病并發症的防治上。
糖尿病在古代病名和現代糖尿病不相符合,“消渴”和“消渴病”都不能代表糖尿病。
“消渴”是從《黃帝内經》時代就明确推出的,其特征是因“渴”而“消”。它所述的疾病範圍,不單是糖尿病,可能還包括了甲狀腺功能亢進和尿崩症等。
“消渴病”是由唐代的甄立言提出來的,它的特點是“尿甜”。但無論古代或近代中醫在臨證時都主要是根據“消渴”的症狀來辨證論治而不是依據“尿甜”。
而現代糖尿病,有兩個80%值得注意:80%以上患者肥胖;80%以上患者沒有明顯的“三多一少”,也就是說,沒有明顯的“消渴”,這和過去有很大不同。
“消渴”是以“症”定“證”,必因“渴”而“消”,糖尿病是以血糖升高定“病”,可以無“渴”,也可以無“消”。“消渴”和糖尿病之間有交叉,也有區别。所以,“消渴病”不能和糖尿病劃等号。
肥胖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從《素問·奇病論》中可見一斑:“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提示消渴的一種類型為肥胖,肥胖既是其體質特征又是引起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所以,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應重在減肥。生活上節制飲食,增加運動,藥物上宜用消導、化痰、瀉下之品。
《靈樞·五變篇》曰:“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提示非肥胖型糖尿病的發病可能和體質有關。“夫柔弱者,必有剛強,剛強多怒,柔者易傷也……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瘅。
此言其人暴剛而肌肉弱者也。”提示非肥胖型糖尿病的發病與性格類型相關。易怒和消瘦是非肥胖型糖尿病的就個典型症狀,其成因可能是由于情志傷肝,氣郁血滞,郁而化熱,消爍肌膚。消瘦是其體質特征。此類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應重在疏肝解郁、清肝瀉肝,同時宜加用活血化瘀的藥物。
本人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三大治療法則,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苦酸制甜”治其标:此法直接針對高血糖。
糖是甜味,甜之對立為苦,甜之中和為酸。苦能洩熱,苦能燥濕,苦能堅陰;酸能收斂,酸能軟化,酸能解脂。苦酸配伍,洩熱毒,斂氣陰。
所以降糖選方用藥上要“苦酸制甜”,苦以三黃湯為基礎,還可酌加龍膽草、苦參、苦丁茶、山栀子等。黃連清胃熱,黃芩、龍膽草清肝熱,還必須清腎熱,大黃、芒硝清腸熱。
可根據熱之部位、毒之盛衰而酌用苦寒藥。酸藥可選擇烏梅、石榴皮、白芍、酸棗仁、山茱萸等。
“釜底抽薪”清熱源:此法基于陰由熱耗,氣由熱損論。
臨床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長期服益氣養陰藥效果不顯。查其辨證無誤,病人确有倦怠乏力,口幹口渴等氣陰兩虛之證,為何無效?蓋因熱未除故也。
飲食不節則生胃熱;情志不遂則生肝熱;飲酒之人助陽生熱;慢性感染之人則生毒熱;便秘之人則生腸熱等等。熱耗氣,熱傷陰,熱邪不去,氣陰安得複常?故臨證須詳審熱源,有熱當先清熱,熱清氣陰自生。
用玉女煎之石膏、黃連配青黛、連翹清胃熱;瀉肺散、氣化痰丸之黃芩配石膏、桑白皮清肺熱;當歸蘆荟丸配夏枯草、黃芩清肝熱;增液承氣湯清腸熱;大柴胡湯清肝胃腸熱并存。在此基礎上酌用黃芩、太子參、南沙參、天花粉等益氣養陰,配石榴皮、烏梅、白芍以斂氣斂陰,往往收效甚佳。
“辛開苦降”暢氣機:辛開苦降法,亦稱辛開苦洩法,是在中醫四氣五味藥性理論指導下,運用辛溫和苦寒兩種不同性味的藥物巧妙配伍,治療疾病的一種獨特方法。
《素問·陰陽應色大論》提出了“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素問·至真要大論》雲:“陽明之複,治以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洩之,以苦下之”。辛開苦降法代表方藥有:張仲景的半夏瀉心湯及其類方以及陷胸湯;朱丹溪的左金丸;王孟英的連樸飲;另外,大柴胡湯、黃連湯、栀子幹姜湯、升降散等方均蘊有辛開苦降法之意。
“糖絡并治”貫全程!糖尿病的絡脈損傷是諸多并發症的根源,其形成的發展有着漫長的過程。治療要早期介入,從發現糖尿病那一天起即給予活血通絡之藥,預防并發症。
扶正補虛要求“衡”:本人認為中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是平衡,以平為期,失衡即病。在糖尿病中、晚期患者治療中扶正補虛要注意病理狀态下的平衡,不可妄補。
好了今天就說這麼多吧,每個人體質不同,調理方法也不同,有問題的可以留言說說@中醫孫彥琴,我給你分析一下,供你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