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警惕10種水喝不得 科學補水有技巧

警惕10種水喝不得 科學補水有技巧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2-13 17:25:36

  目錄:

  第一章:警惕10種水喝不得 科學補水有技巧

  第二章:喝水大檢測 5個指标了解你喝夠水沒

  第三章:喝水時間表 飯前喝水抗癌養生

  很多人喝水都是等渴了再喝,甚至有的人忙起來根本顧不得喝水,要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多喝水不僅能緩解口渴還能排除體内毒素哦~但不是每種水都能喝,有10種水你可千萬不能喝哦~

  警惕10種水喝不得 科學補水有技巧

  純淨水

  時下頗為流行。這種水通過了分離、過濾等環節處理,有害物質得以清除,比較衛生為其優勢。然而,有益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也被處理掉了,營養價值就随之大打折扣了。知道嗎?有近10種微量元素是人體所必需的,而這些微量元素很難從食物中攝取,主要是從水中得到。以鈣為例,人體30%的需要量來自于水,如果迷戀純淨水,這30%的來源就丢失了;同時,水中鈣的吸收率可達到90%以上,而食物中的鈣受到粗纖維、植酸等的影響,吸收率不到30%;另外,純淨水在失去礦物質以後,其結構與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不僅不能補充鈣、鋅等微量元素,反有可能将體内的礦物質吸收排出體外,成為營養的一大“竊賊”。

  礦泉水

  來自地下深層,無污染,且含有豐富的礦物元素,但不足之處也在這裡——礦物質太多了,而礦物質的代謝都要經過腎髒,過多的礦物質會加重腎髒的負擔。另外,礦泉水價格不菲,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條件。至于有些礦泉水,可能含有一些有害元素如铍、鉛,以及放射性元素氡、鐳、钍等,負面影響就更大了。

  白開水

  比較起來,還是白開水最好,既安全衛生又經濟實惠。如果将新鮮白開水冷卻至15~20℃飲用,保健效果更佳,特别适宜于青年男女美容。看來,明智之舉是讓白開水唱主角,輔以純淨水、礦泉水較為合理。

  至于近年來應市的五花八門新飲品,諸如礦泉壺水、太空水、蒸餾水、磁化水、配制水、富氧水等,或者營養所剩無幾,或者名不副實,不宜提倡。

  另外,有些水則絕對不能喝,否則會給健康帶來不利甚至損失。列在“黑名單”上的有:

  老化水

  指那些久不流動的積水和貯存過久的水,有毒物質随着貯存時間的延長而增多。以亞硝酸鹽為例,原來不含此種物質的水,在常溫下隻存放1天,每升水就會産生亞硝酸鹽0.004毫克,存放3天後上升到0.01毫克,20天後高達0.37毫克。而亞硝酸鹽可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緻癌物亞硝胺。

  過硬的水

  水的硬度是指溶解在水裡的礦物質量而言的,水中鈣、鎂等礦物元素含量越多,水的硬度就越大。飲用過硬的水會影響消化道的消化、吸收,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瀉。長期飲用這類水還可誘發體内髒器結石病,如尿結石、膽結石等。不過,隻要将硬度過大的水煮沸冷卻後,大部分礦物質便會沉澱下來,硬度即可變小,可以飲用。

  過軟的水

  如蒸餾水,因為水中的礦物元素太少甚至缺如。長期飲用軟水,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升高。

  生水

  河水、溪水、井水、庫水含有各種各樣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人畜共患的寄生蟲。人一旦喝入,容易得急性胃腸炎、肝炎、傷寒、痢疾及寄生蟲感染。特别是現在大小河道、水庫、井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工廠“三廢”、生活廢水以及農藥污染,喝生水更容易受害。

  千沸水

  指的是在爐火上沸騰了一夜或很長時間的水,包括電熱開水器中反複煮沸的水以及蒸鍋水。這類水中不揮發性物質如鈣、鎂等成分與亞硝酸鹽增高,常飲損害健康。

  未煮沸的水

  生水固不能喝,未煮沸的水也不能飲用。因為自來水都是經過氯化消毒處理的,氯處理過的水可分離出十多種有害物質,其中鹵代烴、氯仿等還具有緻癌緻畸作用。當水溫加熱到90℃時,鹵代烴、氯仿等的含量超過國家飲用水标準2倍以上。常飲這種水,罹患膀胱癌、直腸癌的可能性将增加20~38%。一旦水溫達到100℃時,有害物質便随着蒸汽蒸發而大大減少,如繼續沸騰3分鐘,飲用起來會更加安全。

  重新煮沸的水

  有些人習慣将熱水瓶中的剩餘溫開水重新燒開再喝,這種看似節約的做法很不妥。水燒了又燒,水分再次蒸發,亞硝酸鹽濃度就會上升。喝這種水等于喝入大量亞硝酸鹽,後果之嚴重不言而喻。

  補水有技巧

  為了獲得最大的保健效益,補水是要講究技巧的。至少有以下7條:

  1、糾正“渴了才飲水”的舊觀點,樹立“不渴也飲水”的新理

  前者稱為被動補水,後者稱為主動補水,主動補水才符合科學。

  2、多補食物水

  食物都含有水,如米飯的含水量達到60%(湯、粥等含水就更多了),疏果的含水量超過70%,即便一天隻吃500克果蔬,也能獲得300~400毫升水分。所以,充分利用三餐的機會補水,不失為一個補水的妙招。

  3、結合體質補水

  以清晨為例,體質寒涼且消瘦的人不适合低于體溫的牛奶、汁或冷水,以溫熱的湯、粥為宜;榨果蔬汁也不太适合空空的腸胃,最好合早餐一起飲用;忌喝含鹽的水,如肉湯、馄饨湯等,否則會加重上午的口渴感。

  4、提倡餐前補水,養胃之功卓着

  每吃固體食物前,先小飲半杯(約100毫升)不低于室溫的果汁、酸奶,或者是冰糖菊花水、淡淡的茶水,都是很好的養胃之道。

  5、運動補水有選擇

  如運動前不能補白水或濃度的果汁,以動飲料為首選。運動飲料含有少量糖分,以及鈉、鉀、鎂、鈣與多種水溶性維生素,可補足運動中身體的所失及所需;而白水有導緻血液稀釋,大量出汗,從而加重脫水之虞。至于果汁,含有較多糖分,可延長胃排空時間,造成運動中胃部不适。補運動飲料要注意溫度,過高不利于身體,過涼會誘發胃腸痙攣,以10℃左右、口感清涼為好。

  6、淡鹽水不要随便補

  淡鹽水含鹽分較多,每百毫升中含鹽量達1克左右,有其特殊用途,如夏季或高溫環境緻大量出汗,或者腹瀉之後,或者用來漱口等。不能做為常規飲品,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者尤其不宜。

  7、把握好補水量

  一般情況下成人每天的飲水量約在1500~2000毫升範圍内,保持小便清亮即可。病人,特别是心、肝、腎等髒器患病者,則應請教醫生,按醫囑行事。

  喝水大檢測 5個指标了解你喝夠水沒

  1.兩瓶1000cc的寶特瓶

  營養師建議,每天準備兩個1000cc的寶特瓶,裝滿水,并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喝完。但是工作一忙起來,尤其是坐辦公桌的人,很容易忘記要喝水。究竟應該如何提醒自己多喝水呢?

  将水杯擺在眼睛看得到,而且随手可拿到的地方,可以提醒自己要多喝水。

  2.尿液顔色

  判斷是否喝了足夠的水,可以檢驗尿液,顔色深,就應該多喝水。

  不過特别提醒,很多人容易誤以為顔色清澈如水,表示有喝夠水,其實這很可能是腎功能衰竭,根本無法排出體内廢物,最好先向醫師求證自己的腎髒是否健康。

  3.尿量

  也可以從尿量,來判斷自己喝的水夠不夠。一般而言,一個人一天必須排掉1400~1500cc的尿量。

  如果以每次膀胱儲存到約200~300cc時,就想上廁所的尿量來計算,每天必須跑洗手間5~7次,才表示已經喝了足夠的水。

  4.體重

  醫生指出,以每1公斤體重來換算每天應喝30cc以上的水,例如體重70公斤的人,每天需要補充2100cc的水。

  5.口渴

  也是需要補充水分的最好指标。水是人體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多喝水也是一直被提倡的。用以上這套方法不僅能檢測出自己身體水分足夠與否,還能為健康提個醒,喝水不足的人切記多喝,喝水有誤的也要趕緊改過來,正确、健康地喝水,才能讓水分在身體裡的功效發揮最大化喔!

  喝水時間表 飯前喝水抗癌養生

  飯前喝水不僅可以提高注意力、免疫力,還可以抗抑郁、失眠、抗癌,有效預防胃癌等多種癌症。當然喝水防胃癌要遵循一定的時間以及其他因素。下面,我們一起認識下喝水時間表。

  1、喝水防胃癌,應降低飲水中NO2-、NO3-含量

  研究發現,胃癌、食道癌高發區人群飲水中的NO3-含量明顯高于低發區,因而經飲水攝入的NO3-量相當高,而體的NO2-的主要來源是膳食中的NO3-在體内的還原,長期容易導緻胃癌。

  因此,預防胃癌,喝水時要注意降低飲水中NO2-、NO3-含量。

  2、防胃癌,喝水時間表務必要重視

  6:30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身體開始缺水,起床之際先喝250CC的水,可幫助腎髒及肝髒解毒。

  8:30清晨從起床到辦公室的過程,時間總是特别緊湊,情緒也較緊張,身體無形中會出現脫水現象,所以到了辦公室後,先别急着泡咖啡,給自己一杯至少250CC的水!

  11:00在冷氣房裡工作一段時間後,一定得趁起身動動的時候,再給自己一天裡的第三杯水,補充流失的水分,有助于放松緊張的工作情緒!

  12:50用完午餐半小時後,喝一些水,可以加強身體的消化功能。

  15:00以一杯健康礦泉水代替午茶與咖啡等提神飲料吧!能夠提神醒腦。

  17:30下班離開辦公室前,再喝一杯水,增加飽足感,待會吃晚餐時,自然不會暴飲暴食。

  22:00睡前1至半小時再喝上一杯水!今天已攝取2000CC水量了。不過别一口氣喝太多,以免晚上上洗手間影響睡眠質量。

  結語:正确喝水的方法不解能排掉體内的垃圾,對保護身體健康、延遲衰老都有很好的作用哦~(文章原載于《大衆健康》,刊号:2012.03,作者:張玲,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