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總是被這樣或者那樣的疾病問題所困擾,這使我們感到非常煩惱和痛苦。提到中醫,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把脈和用針紮,但是我們也聽過江湖郎中和江湖騙子,所以有很多人對此提出質疑的聲音。其實中醫治療對大多數疾病是有很好的作用的。那麼痛風中醫針灸治療的方法?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足三裡、陽陵泉、三陰交;
2、曲池。
配穴:分2組。
1、内踝側:太溪、太白、大敦;外踝側:昆侖、丘墟、足臨泣、束骨。
2、合谷。
(二)治法
病變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組;在上肢各取第二組。以主穴為主,據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針刺入,得氣後采用撚轉提插補瀉手法;急性期用瀉法,恢複期用平補平瀉法,均留針30分鐘。每隔10分鐘行針1次。每日或隔日1次,7~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别标準:臨床痊愈:症狀、體征消失,血尿酸降至正常,1~1.5年内未見複發;有效:症狀、體征基本消失,血尿酸下降,發作間隙期明顯延長者;無效:症狀、體征及血尿酸檢查均未見改善。
以上法共治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按上述标準,臨床痊愈70例,有效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3%[2~4]。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分2組。
1、阿是穴、太沖、内庭、對應點;
2、曲池、陽池、陽溪、太沖、丘墟、太溪、陽陵泉、血海。 阿是穴位置:紅腫熱痛最明顯處。
對應點位置:健側手部阿是穴的對應部位。
(二)治法
每次取一組,二組可交替應用,亦可單用一組。第一組每次均取,僅取患側穴;第二組每次取2~3穴,交替選取,其中除陽池、太溪、血海取患側外,餘均取雙側。
第一組穴刺法:先用三棱針點刺阿是穴,放血數滴,然後以26号1.5寸毫針,刺對應點1針,患側太沖、内庭及以15度角三針圍刺阿是穴(此三針針尖指向三棱針放血處),使用瀉法,留針30分鐘。第二組刺法:在所選穴區先用手指拍打數次,使局部充血,行常規消毒,押手按壓穴位兩旁,使皮膚繃緊,以小号三棱針,快速點刺穴位,深度視腧穴而定。擠壓出血,部分穴中加拔火罐,出血量以3~10ml為宜。消毒局部,并加敷料包紮固定。上述二法每周治療1~2次,3~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一周。 (三)療效評價
共治痛風性關節炎患者53例,按前述标準評定,臨床痊愈31例,有效22例,總有效率達100%[5,6]。
火針法 (一)取穴 主穴:行間、太沖、内庭、陷谷。
配穴:丘墟、大都、太白、血海、膈俞、豐隆、脾俞、太溪、三陰交。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個,根據症情配穴酌取1~2個。足部腧穴用粗火針,踝關節以上腧穴用細火針。針足部穴位時,令患者取直立位或坐位,雙足垂地,在足下墊幾層草紙,穴位行碘酒、酒精嚴格消毒後,将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通紅轉白亮時,對準穴位速刺疾出,深度為0.3~1寸左右,每穴刺1~3針,出針後即有暗紅色血液從針孔噴出,待出血達10~30ml後才可止血。一般而言,出血初為暗紅色,待血色由暗至淡時,會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加壓止血。踝以上穴位可取坐位,每穴刺1針。
看了上述對于痛風中醫針灸治療的方法的介紹後,我想大家應該已經有所了解了吧。痛風中醫針灸治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要找對穴位,不要盲目的亂紮。因為身體的每個穴位都對不同的疾病有着刺激性的作用,我們要正确認識到這些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