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元宵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元宵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6 05:05:37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各地關于元宵節由來的說法很多,有三種說法流傳較廣。

  一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因為平息呂氏之亂是正月十五;二說。

  元宵節是人們為慶祝一年中的第一次月圓之夜而設,又稱“上元節”;

  三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當随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的活動有哪些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

  亦稱“湯圓子”、“ 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

  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别,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遊戲,也叫燈虎。

  将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着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賞花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衆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隻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挂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曆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台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遊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遊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我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以雙枝長倍其身,屬其胫,并趨并馳,弄七劍疊而躍之,五劍常在空中,元君大驚,立賜金帛。”從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種,最高者一丈多。據古籍中記載,古代的高跷皆屬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撐點,以便放腳,然後再用繩索縛于腿部。

  表演者腳踩高跷,可以作舞劍、劈叉、跳凳、過桌子、扭秧歌等動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喚起觀衆的極大興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小醜皆有。

  他們邊演邊唱,生動活潑,逗笑取樂,如履平地。據說踩高跷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跷技活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