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方言雜談
老家的年食
文/王榮華
在我們老家,年食是指用糯米粉制成的黏食餅、方塊大糕、大小圓子等傳統春節食品,這些食品黏性十足是名副其實的黏食。古往今來這些黏食都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年貨,因方言“黏”、“年”同音,人們就把過年的黏食又說成年食。習慣上,人們還把炒米、糟面餅、饅頭片、花卷幹這些傳統的過年食品也一并稱為“年食”。
黏食餅是最具年味的年食,又叫“年食餅”,用純糯米粉烙成,有的還包有芝麻糁餡心。過去家家戶戶“忙年”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烙黏食餅,首先要選上好的糯米,然後淘好浸泡數日,再漺幹用石碓舂成米粉,曬幹後還要用細篩篩去“面頭子”才可以烙餅,這幾道工序做得再快也要十頭八天。黏食餅品種多樣,有實心和包餡的,有扁圓形和元寶形的,有平時食用和過年敬菩薩的。元寶形的黏食餅又叫“元寶餅”,除夕夜将其放在米缸和鍋碗瓢盆裡,大年初一開竈熱鍋就能喜見元寶、大吉大利。敬菩薩的黏食餅也叫“寶塔餅”、“豐收餅”。“寶塔餅”由大小不等的黏食餅摞成的寶塔身和一個元寶餅充當的寶塔頂組成,除夕至正月半期間放在堂屋老爺櫃上敬菩薩,祈求菩薩保佑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因此又叫“豐收餅”。
老家過年前後吃的圓子也是家家必備的年食,不但式樣較多、做工精緻,而且名字也很講究,食用時間從“過冬”到“二月二”前後達兩月左右。“過冬”吃的圓子叫做“湯餃子”,俗稱“驢打滾”,大小如橢圓形的鴨蛋,常見的餡心有荠菜香幹、紅糖芝麻糁、糖腌豬油、青菜鹹肉末四種。“過冬”的早上,一家人圍桌而吃,一碗四隻,葷素兼備,那甜美的感覺是現在“四喜湯圓”不能比拟的。春節吃的圓子是名副其實“圓子”,無論是包餡的還是實心的都是“圓而是圓”的正圓形,滿是“團團圓圓過大年”的喜慶味。最讓我難忘的是以前母親用綿白糖腌制的豬闆油包成的大圓子,葷素交融、香甜綿糯,吸上一口脂油湯汁滿嘴留香。正月十五吃的圓子,則叫做“湯圓”或“元宵”,無論大小都包甜餡心,滿含圓滿甜蜜的寓意。
年食中的大糕不是指買的“雲片糕”,而是指自家用糯米粉摻和少許籼米粉蒸制的方塊黏糕,也叫“年糕”,頂面還有蒸糕模具壓出的“福祿壽喜财”等吉利字樣,少數人家還要在“福祿壽喜财”字上點上紅點子。大糕可以單獨燒的吃,也可放在粥鍋裡煮的吃,還可以用油糖煎的吃,不管怎麼吃都會有一種談談的糯米香。
年食中最精緻的要算炒米。年前由炒米師傅上門炒制,剛出鍋的炒米金黃繃脆、清香四溢。炒米放在貓罐裡密封保存,可以吃一個春季。炒米可以做成炒米糖當過年的糕點,可以煮糖蛋蜜子、泡麻油馓子招待客人,還可以炖蛋當下酒的小菜。
年食中的糟面餅和饅頭、花卷是我們小時候的最愛。糟面餅用發酵的籼米粉漿由鍋的上端向下淌烤制而成,因而方言把烤制糟面餅說成“淌糟餅”。每年“淌糟餅”時大人們都要選幾隻形狀端正的第一鍋糟面餅敬竈閣老爺,因而糟面餅又叫做“竈餅”。糟面餅形同鞋墊子,一面焦黃,曬幹後既脆又香,慢慢咀嚼倍感香甜。曬幹後的饅頭片、花卷幹在零食匮乏的年代裡,即使不放糖精我們也一樣吃得津津有味。曾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書包裡放的零食不是糟面餅就是饅頭片、花卷幹;即使後來上中學住校的時候,同學們晚自習後吃的夜宵大多還是糟面餅和饅頭片、花卷幹。糟面餅和饅頭片、花卷幹成了我們這代人最美好的零食記憶。
這些漸行漸遠的年食,要是有人開發成常年銷售的食品該多好啊!
來源:寶應生活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