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中醫把脈幫你科學養生

中醫把脈幫你科學養生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8 18:48:26

  立秋白露過後,雖然暑氣猶重,空氣中的桂花香卻已宣告金秋徐徐到來,人們也開始張羅秋季進補,滋陰潤燥。不過,中醫有雲“濕氣去而燥氣來”,秋月燥勝,進補可不能随便。進補前,不妨先來個中醫把脈,了解體質後再對症進補,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一起來看看這篇秋季養生進補,先請中醫把把脈:

  秋季養生進補,中醫把脈辨明體質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己的體質,是養生保健的第一步。

  很多廣東人都愛說自己是“寒底”或“熱底”,其實中醫區分體質,包括寒、熱、虛、實,具體分為平和體質、氣虛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瘀血體質、氣郁體質、特禀體質等。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秦鑒教授提醒市民,如果自己無法辨别,大可以請有經驗的中醫師,給自己來一個“時髦的”中醫體檢。

  與西醫體檢不同的是,中醫體檢不是通過量化的标準說明問題,而是根據傳統的中醫診斷學理論,通過望、聞、問、切,對受檢者的神、色、形态進行觀察,加上舌質、舌苔等舌象檢查以及把脈,并詢問受檢者的一般情況,對受檢者的身體狀況做一個綜合判斷。然後根據體質分型的結果,對受檢者的日常生活、飲食、情緒、起居等進行恰當的指導。“中醫體檢對于亞健康狀态的人群特别适用,”秦鑒教授說,“如果平日裡總覺得這裡或那裡不舒服,但經過西醫的檢查又無異常,或者有異常但反複治療效果不佳,這類患者其實可以向中醫求助。”

  需要注意的是,人的體質類型是會随着環境、生活習慣改變的。比如廣東人愛喝涼茶,又常呆在空調房中,不管生什麼病都吃抗生素,許多人已經轉變為陽虛體質;長期勞累也會使平和體質轉變為氣虛體質。因此,和西醫體檢一樣,中醫體檢也不是一檢而終,需定期檢查,以便在養生保健時有的放矢,對症進補。

  秋季養生進補,簡易自辨體質法

  秦鑒教授指出,一般而言,平和體質的人,秋季适宜用具有滋潤作用的原料進補,如魚膠、淮山、玉竹、黃精等。而陰虛(包括血虛)體質人士,夏季容易生出各種熱性疾病,因此秋冬要注意養陰,此時進行适當的補陰調養,易于吸收利用,效果更佳,這也就是常說的“夏病冬治”。

  常見的幾種體質,市民可以學習初步自辨——

  平和質:體形勻稱,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胃口好,大小便正常,适應能力強,患病少。

  痰濕質:形體肥胖,或曾經瘦現在肥,面色淡黃而黯,血脂增高,口黏多痰,胸悶,四肢沉重,舌苔厚。

  氣虛質:呼吸淺短,聲音低微,神倦懶言,頭昏心跳,動則汗出,食欲減少,舌質淡,苔薄白等。

  血虛質:面色萎黃或蒼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熱盜汗,肌膚枯澀,婦人經少色淡或閉經,舌淡紅無苔。

  陰虛質:虛火上炎,顴面潮紅,午後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幹,盜汗,多夢遺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結,舌绛無苔。

  陽虛質:畏寒肢冷,頭暈自汗,手足發涼,腰酸腿軟,咳喘身腫,黎明腹瀉,陽痿早洩,尿清長,舌苔薄白。

  秋季養生進補,還需内外有别

  秋燥當令,容易損耗人體的陰精、津液,出現口幹、皮膚燥裂瘙癢、眼睛幹澀、大便幹結等情況。不過,秋燥也分為外燥、内燥之不同,通過中醫體檢,詳細了解自身情況,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達到食補或藥補的最佳效果。

  許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咳嗽,卻自以為是有炎症,自行使用抗生素,其實這種情況往往就是外燥所緻,濫用抗生素反而對病情無益。秦鑒教授指出,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緻,常常會有感冒、咳嗽等症狀。外燥還有再分為涼燥與溫燥的不同。涼燥一般會口幹咽痛,幹咳無痰或是咳嗽少痰;而溫燥則通常邪在肺衛,頭痛身熱,幹咳無痰,呼吸不順,胸滿脅痛,心煩口渴,舌幹無苔。

  内燥是髒腑精虧液耗所引起,例如大病初愈、勞累過度、辛熱太多等。内燥按發病位置不同又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上燥一般是肺燥,幹咳而呼吸不順;中燥一般為胃燥,伴随惡心、嘔吐、打嗝、嗳氣、食欲不振;而下燥則主要是腸燥,體液消耗、口渴或大便燥結都是其表現。秦鑒教授指出,外燥因為有外感症狀,市民較易辨别,而内燥則通常要有專業中醫師來辨别,再由醫生開出相對應的中藥方,進行治燥調理。

  秋季養生進補,還看這些治燥中藥湯水

  秦鑒教授指出,中醫的調理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所以,對于外燥,通常采用輕宣燥邪的方法。涼燥可用杏蘇散,溫燥可用桑杏湯以及清燥救肺湯。而内燥,則通常用滋陰潤燥的中藥湯水。如上焦肺燥,用養陰清肺湯、百合固金湯;中焦胃燥,用麥門冬湯;下焦腸燥,增液湯、瓊玉膏等皆對症,而玉液湯則對上中下焦内燥皆有效。

  杏蘇散:蘇葉、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黃芩、枳殼、甘草、陳皮、生姜各6g,大棗2枚,用水煎服。

  桑杏湯;桑葉3g、杏仁4.5g、沙參6g、象貝3g、香豉3g、橘皮3g、梨皮3g,水兩杯,煮取一杯服用,再翻煮一杯服用;

  清燥救肺湯:冬桑葉9g、石膏7.5g、人參2g、甘草3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膠2.4g、麥門冬(去心)3.6g、杏仁(去皮炒)2g、枇杷葉3g,水一碗,煎至六分,分兩三次服用。

  增液湯:玄參30g、麥冬(連心)24g、細生地24g,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幹則全部喝下。大便仍然不通,再煮再服。

  玉液湯:生山藥30g、生黃芪15g、知母18g、生雞内金搗細,6g、葛根5g、五味子9g、天花粉9g,以水煎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