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處理傷口 你選對藥水了嗎
第二章:處理外傷用藥注意事項
第三章:注意 過敏要正确用藥
天氣轉暖了,人們的衣着也在減少,活動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劃傷皮膚、扭傷關節,這時候你應該在傷口上使用什麼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不同的部位,不同藥水的使用。
處理傷口 你選對藥水了嗎
酒精
酒精分子具有很強的滲透力,能穿過細菌表面的膜,進入細菌内部,使構成細菌生命的蛋白質凝固,将細菌殺死。但是隻有濃度為70%-75%的酒精适合用于消毒,因為過高濃度的酒精會在細菌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阻止其進入細菌體内,而難以将細菌徹底殺死。若酒精濃度過低,則雖可進入細菌,但也不能将細菌徹底殺死。
适宜使用:(l)一般性傷口;(2)需濕敷的傷口。濕敷可防治感染,促進傷口愈合。
禁忌使用:(1)黏膜部位,如唇、口腔、生殖器等部位;(2)對酒精過敏者;(3)精有刺激性,最好不要給兩歲以下的幼兒使用。
含碘消毒劑
碘酒(醫學上一般稱碘酊)和碘伏都屬于含碘消毒劑。碘酒由碘、碘化鉀溶解于酒精溶液而制成,傷口塗了碘酒後,需要用75%的酒精再塗一遍,因為碘可以沉着在皮膚上,對皮膚有刺激作用,所以必須用酒精脫碘。碘伏為絡合碘,是以水為溶媒(碘是不溶于水的,要經過特殊工藝制成)。使用後不需要75%酒精脫碘。
含碘消毒劑可以殺滅皮膚和黏膜上的數百種細菌、真菌和病毒,但對人的毒性和緻敏性極小,目前在消毒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碘酒和碘伏作用相同,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碘伏比碘酒的用途要廣。因為有刺激性的碘酒會使傷口灼痛,而碘伏是以水為溶媒制成,對皮膚、黏膜和傷口沒有刺激性。現在,碘伏普遍用于肌肉、靜脈注射及手術等皮膚消毒。
适宜使用:碘伏适用于絕大多數傷口;碘酒适用于一般性傷口(使用後需用75%的酒精脫碘)。
禁忌使用:(l)大面積的傷口。避免大面積使用含碘消毒劑,以防碘被皮膚大量吸收而出現碘中毒;(2)發生潰爛的皮膚傷口;(3)碘過敏者禁用;(4)不宜與紅藥水同時塗用,以免生成碘化汞而腐蝕皮膚;(5)不宜與紫藥水同時塗用,以免發生化學變化,使療效明顯降低或完全失效。除此之外,碘酒的禁忌使用原則也與酒精相同。
紫藥水
紫藥水(又名龍膽紫溶液、甲紫溶液)是由龍膽紫和水配成的1%-2%的溶液,呈紫色。紫藥水具有殺菌、收斂作用,對人體無刺激性:
适宜使用:(l)在臨床上,常用0.1%-l%的紫藥水治療皮膚及黏膜創傷感染等症,也可用于小面積的燒傷;(2)紫藥水雖多外用,但它也是一種可以内服的藥物,所以可以用于塗擦嘴唇和口腔潰瘍。
禁忌使用:(l)不宜用于較深的創口、化膿性傷口及大面積燒傷、燙傷創面等。因為紫藥水的收斂性較強,易使創面結硬痂,傷口膿液流不出來,因而使痂下細菌繁殖,感染向深部擴散。而且膿液可降低紫藥水的效力;(2)在眼睛附近塗用紫藥水時,必須十分小心,勿使紫藥水流入眼睛,因為紫藥水會損傷眼角膜,引起眼角膜壞死和潰瘍。一旦不小心讓紫藥水流入眼内時,要馬上用清水沖洗眼睛,嚴重者需去醫院處理。
雙氧水
雙氧水是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3%雙氧水具有消毒殺菌效力。由于過氧化物不穩定,當與皮膚、口腔和黏膜的傷口、膿液或污物相遇時,會立即分解生成氧,産生很強的氧化能力,能破壞細菌菌體,殺死細菌。
适合傷口:(l)污染嚴重傷口,需要清創時;(2)傷口有壞死組織、膿液時。
紅藥水
紅藥水(又名紅汞溶液或汞溴紅溶液)是由汞溴紅和水配成的2%的溶液,呈紅色。紅藥水穿透力很弱,隻有較小的抑菌作用,消毒效果也不可靠。目前臨床上已經很少使用紅藥水,特别是在大醫院裡,紅藥水幾乎成了“文物”。
特别提醒
最推薦的傷口處理消毒洗劑:無菌生理鹽水。上述各種各樣的傷口消毒劑的使用“規矩”不少,其實最常用也最簡單的傷口消毒清洗劑就是無菌生理鹽水,而不是某些強力消毒劑。家裡如果沒有無菌生理鹽水,也可以用純淨水沖洗傷口,同樣可以起到清潔和減少細菌的目的,然後再用相應的消毒劑進行處理。
最不推薦的做法:傷口上撒抗生素粉劑。許多人将頭孢菌素等抗生素的粉劑撤在傷口上,期望能達到消毒的目的,其實這是很不正确的做法。因為這不但起不到消毒殺菌的作用,而且會影響傷口的引流和愈合,所以應該避免。
處理外傷用藥注意事項
夏季,人們着裝輕薄,活動多了,難免會有一些磕磕碰碰,劃傷皮膚、扭傷關節,這時很多人會習慣在皮膚表面擦一些外用藥。但不同的外傷,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而且在用藥時還要注意禁忌,否則不僅不能促進傷口愈合,反而可能加劇傷情。
挫傷大多由于直接暴力而引起,如軟組織的擠壓傷、撞擊傷、摔傷等。挫傷早期可以冷敷,如果滲出嚴重則改為熱敷,另外配合非處方藥鎮痛藥或外固定治療。擦傷是由于皮膚和粗糙的物質發生劇烈摩擦後導緻表面甚至真皮的損傷。擦傷早期應該用生理鹽水或消毒防腐藥清潔傷口,外用非處方藥的預防感染的藥物。
在使用中藥類外用藥時要注意,外用藥不可内服。應用外用藥之前,應清洗創面,防止感染。
内服藥物禁用于孕婦及肝腎功能不良的患者。内服藥物要慎用于兒童。皮膚過敏者要禁用該類外用藥。
在使用西藥類外傷用藥時要注意,外用藥物應避免接觸眼睛和其他黏膜。塗擦部位如有灼燒、瘙癢、紅腫等應停止用藥,先洗淨,必要時向醫師或藥師咨詢。硼酸洗液不宜大面積使用,更不宜用于嬰兒。傷口或創面如有滲血或滲出液,難以敷藥時,應先将其洗淨擦幹,然後敷藥。對外用藥過敏者要禁用。
在使用一些常用外用藥時,還要注意這些禁忌:
碘酒:2%的碘酒用于剛起的疖子、皮膚擦傷、毒蟲咬傷、無名腫毒、癬症等,已破損的皮膚、傷口或黏膜不宜擦用。5%的碘酒,用于打針前給皮膚消毒,擦上碘酒後還須用70%的酒精擦去過多碘,以防止刺激皮膚。但對碘酒過敏的人要慎用。 紫藥水:不宜塗在皮膚破損黏膜等處。
注意 過敏要正确用藥
在藥物不良反應中,有相當數量屬于過敏反應,據美國的研究,約占25%;國内的報告表明,因藥物的不良反應需住院治療者,幾乎占所有皮膚科住院患者的1/3或更多。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些方面與患者對藥物過敏反應的錯誤認識有密切關系
誤區一:以往不過敏,終生不過敏。盛女士近來渾身起紅斑、疙瘩,瘙癢劇烈,徹夜難眠,遂去某醫院皮膚科專家門診就診。王醫生仔細檢查了她皮膚上的表現,第一句話就問:“你最近用過什麼藥?”盛女士稍加回憶便說:“大概是一周前吧,因為尿路感染,泌尿科醫師給開了一些氧氟沙星(注:一種喹諾酮類藥物),用了幾天症狀就消失了,也就停用了。”王醫生聽後告訴她,皮膚問題是因為藥物過敏反應引起的。盛女士聽後感到十分詫異,将信将疑地說:“這種藥我以前常用,從未發生過敏反應。”在她看來,以往不過敏的藥物就終生不會過敏。持這種看法的人不隻是盛女士。
藥物過敏反應的機理是十分複雜的。按照目前比較通俗的理解是,進入體内的藥物可作為一種抗原物質,刺激人體産生相對應的抗體或緻敏淋巴細胞,使人體處于潛在的緻敏狀态,在一定條件下即會引發過敏反應。例如間歇地重複使用某一類藥物,可能在幾個月甚至若幹年後,再次使用時出現過敏反應。前述“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其特定含義的。國内有文獻報道,因腸炎腹瀉等使用痢特靈而發生過敏反應的人,在無腸炎腹瀉時再用該藥,并不會激發類似的過敏反應。這主要是患者僅對腸道感染細菌和痢特靈合成的抗原過敏——這就是使用痢特靈過敏的特定條件。
誤區二:藥物過敏反應隻發生在用藥當時。使用藥物至發生過敏反應,這期間有一段時間間隔,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潛伏期。不同的藥物、不同的患者,潛伏期的表現也不一樣。大多數人的用藥情況是:症狀緩解即停藥。經過一段潛伏期後,藥物所緻的皮疹才開始呈現,此時不少患者已将服藥經過淡忘了。所以當醫生詢問此前的用藥史時,他們常采取否定的态度,因為在他們看來,藥物過敏反應隻發生在用藥的當時。
誤區三:皮試陰性者不會過敏。目前,臨床上規定使用前必須進行皮試的制劑有:青黴素、破傷風抗毒素、狂犬疫苗等。但皮試陰性而在使用過程中發生過敏反應的情況也屢見報道。所以,不論何時何地使用青黴素,必須有專職人員在場,并應備有必要的搶救設施,否則是非常危險的。
誤區四:除口服或注射外,其他途徑的用藥方式不會過敏。事實上,其他的用藥方式諸如各類含片、霧化吸入、牙病處理中的齲洞内填塞藥物(如樟腦酚、丁香油或銀汞充填劑)、診斷時使用的各種造影劑、陰道内塞藥等,藥物均可經皮膚黏膜吸收而激發全身過敏反應。
藥物過敏反應的表現形式除極少數屬過敏性休克外,絕大多數為形态各異、症狀輕重不一的皮疹,輕者為非特異性的紅斑、丘疹伴瘙癢,重者除全身彌漫皮疹外,還可累及黏膜和重要髒器,并因合并感染和衰竭而緻死,如嚴重的剝脫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壞死,松懈性藥疹的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重症藥疹病例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例開始時所出現的皮疹無明顯的特征性,但由于沒有及時停藥,加上治療措施不力,導緻皮疹加重。因此,如出現皮疹而又不能用其他現象解釋者,均應考慮是否藥物過敏,及時停藥并去醫院就診。
結語:大家一定要注意好了,錯誤的用藥法,不但有可能會讓你的傷口好的慢,也許還會留下瘢痕哦!(文章原載于《大衆醫學》,刊号:2012.03,作者:張衛,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