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在保暖方面做得不到位導緻自己的身體經常性的捂寒怕冷,那麼大家知道自己身體上的暖氣穴位嗎?今天就讓作文庫知識百科小編告訴大家關于怎樣在生活中通過按摩自己的穴位取得身體保暖以及一些生活中的保暖常識,下面我們就詳細去了解一下吧。
進入寒冷的冬季之後,溫度進一步的下降,很多怕冷的人在沒有暖氣的環境中是非常痛苦的。其實,在我們的身體上面就有8個自帶的“暖氣”開關哦,大家了解嗎?經常的按摩就能夠讓你身體自然的暖和起來哦。
開關一:耳朵
中醫認為“腎開竅于耳”,冬季經常按摩雙耳,不但能預防凍瘡,還有助于腎髒的保健和氣血的順暢。以下是三種最常用的方法。
拉耳垂:用兩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發熱,然後向下拉耳垂15~20次。
提耳尖:用自己的雙手捏住雙耳的上部輪廓,這樣适當的進行提拉耳尖,在提拉的時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順便按揉耳尖,等到按揉發熱就可以了。
摩耳輪:拇指置于耳輪内側,其餘四指置于耳輪外側,揉搓2~5分鐘,再往上提捏,以感到發熱為度。
開關二:大椎
大椎穴為“三陽”、“督脈”之會,全身陽氣都在這裡交彙。按摩大椎就相當于打開了全身“暖氣”的總開關。
大椎穴的取法是:低頭時,頸後最明顯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處。在家中淋浴時,可将淋浴頭對着頸後連續用熱水沖洗,能讓你在寒冷季節感覺渾身溫暖。一般淋浴時間不宜過長(不超過20分鐘),體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還應酌情減少時間,水溫在40℃左右為宜。
開關三:肩井
經常做一些肩部按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在按摩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的肩部不但很輕松而且還會有點點的暖意。這是一位内身體的氣血順暢了,身體陽氣開始運動起來了。而藏在我們身體肩部的“暖氣”開關也就是肩井穴。所以,按摩肩頸不但能夠初進血液循環還能夠讓你的肩頸部更加的暖和起來,還可以幫助你緩解頸肩酸痛以及頭重腳輕落枕等等的毛病。
具體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取坐姿,按摩者站在其身後,雙手虎口張開,四指并攏,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四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做有節律的拿捏動作。力度不可過重,時間不宜過久。尤其有高血壓或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不可過度。
開關四:神阙
寒冷季節容易着涼腹瀉,而腹部的“暖氣”開關就是我們的肚臍———神阙穴。神阙穴是長壽要穴,每晚睡前将雙手搓熱放于肚臍,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按揉至發熱,可使腹部溫暖、面色紅潤,緩解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洩痢脫肛等症狀。
開關五:陽池
手上有一個“暖氣”開關———陽池穴,這個穴位顧名思義就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它位于手腕背橫紋的中點處。刺激陽池穴,時間要長,用力要緩,兩手交替按揉,可緩解手部冰涼的症狀。
開關六:勞宮
有朋友可能覺得隻按陽池力度不夠,沒關系,我們手上還有另一個取暖開關,就在我們的掌心裡,叫做勞宮穴,當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就是該穴。勞宮穴五行屬火,可采用按壓、揉擦等方法做逆時針按摩,每穴按10分鐘左右,每天2~3次,能夠起到暖手助熱、甯神養心、促進睡眠的作用。
開關七:足三裡
上肢暖和了,下肢冰冷怎麼辦呢?《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于足三裡。”秋冬季節常按揉足三裡,可補中益氣,讓下肢溫暖。
足三裡的取穴方法是:當腿彎曲時,可以看到在膝關節外側有一塊高出皮膚的小骨頭,這就是外膝眼,從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便是足三裡了。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裡,垂直用力,向下按壓,緩緩揉動。其餘四指握拳或張開,起支撐作用,以協同用力,讓刺激充分達到肌肉組織深層,産生酸、麻、脹、痛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松,反複操作數次即可。
開關八:湧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腳,穿棉鞋都暖不起來,我們的腳上也有一個“暖氣”開關,就是湧泉穴。
湧泉穴位于足心,在足底前1/3凹陷處,是養生防病的要穴,尤其适合腎虛、怕冷、體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俗話說“若要老人安,湧泉常溫暖”,建議每天用雙腳掌對搓,或用右手搓左腳,左手搓右腳,堅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體質增強,提高禦寒能力。
身體哪些部位最需要保暖
頸部
天冷後,人們忘不了穿保暖内衣,卻往往忽視了頸部保暖。頸部保暖可減少感冒的風險,并有效預防頸椎病的發生。因此,寒冬要注意頸部保暖。白天出門時頸部圍圍巾,晚上還可以用熱水袋在頸部外敷等。
肩部
肩部受風寒濕邪侵襲,容易引起肩周炎,尤其50歲左右的人發病率最高,故又稱“五十肩”。輕則表現為患側肩部一處或幾處疼痛不适,重則由于肩關節周圍肌肉明顯痙攣,使手不能梳頭,甚至不能穿衣服。預防肩周炎,最理想又簡單的方法是平時注意肩部保暖,防止風寒濕邪侵襲。
背部
背部是人體健康的屏障,背部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導緻營養心髒的冠狀血管痙攣,誘發冠心病,還可導緻氣管及肺受寒而發生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甚至肺炎等。因此,進入冬季要盡早加穿棉背心;戶外活動時多曬背部;睡覺時将熱水袋放在背部取暖,并且避免背部迎風受寒或背靠冷牆;平時多做背部按摩,雙手半握拳,多做擦背、揉背及捶背動作等。
胸部
寒冷刺激易使心髒血管收縮,使本來就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的病人,很有可能出問題。加之有些老年人晨練時胸口頂着寒風吹,心髒血管更容易收縮痙攣。因此,注意胸部保暖是冬季預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腰部
腰為腎之府,腎為人體先天之本。腰部受寒冷刺激,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減緩,尤其是吹過“過堂風”後容易刺激神經,引起腰部疼痛,甚至舊病複發。可以選擇适合自己體形的護腰帶保暖,或是及早穿棉背心、馬甲等,有腰部疾病者夜間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取暖,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陳代謝,促進傷部恢複。
腹部
寒冷刺激容易使一些人原來患有的胃病複發,重者還會引起胃出血等并發症。所以,患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多參加一些鍛煉活動,以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增強對氣候的适應能力;避免過食生冷食物。
足部
人的足部距離心髒最遠,最易受到寒邪侵襲,因而有“寒從腳起”之說。因此,足部保暖很重要。最好的方法是用熱水燙足。堅持用熱水洗足可以驅散寒邪,溫暖全身;促進周身血液循環及消除疲勞。早上運動後用熱水洗足可以健腦強身,睡前用熱水洗腳可以提高睡眠質量。入冬後及早穿棉鞋、棉襪,重視足部保暖。
生活保暖常識
開窗通風不會感冒
冬季關閉門窗,煙霧、塵埃、人體本身的排洩物等等會對呼吸道造成影響。因此,冬季一定要注意居室通風,每天開窗2-4次,每次不少于15分鐘,不僅有利健康,還能使人心胸開朗,精神振奮。特别提醒的是,使用空調的家庭不要把空調的溫度調得太高,室内外溫差過大(25℃以上)時,一旦外出極易感冒,平素有心腦血管疾患的人則容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面神經癱瘓等。
火鍋生熱切忌貪食
不管是火鍋主料還是調料都偏于溫熱,從中醫的角度講,燥熱也能損耗人之氣血,灼傷人之津液,再加上冬天外界氣候雖冷,但人們穿得厚,住得暖,活動減少,可造成體内積熱不能适當散發,很容易産生胃肺火盛,甚至由此導緻上呼吸道或胃腸疾病。所以,吃火鍋要适量,吃完火鍋後要多喝水。
看天穿衣切忌捂汗
冬季不能穿得過多,否則出汗受風可導緻感冒。另外,衣服并不是穿得越多越好,因為衣服的保暖程度與衣服内空氣層的厚度有關系。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衣服内空氣對流明顯加大,保暖性反而下降。而且從生理方面來看,穿衣過多,會抑制人體調節機能的敏感性,減弱人體禦寒能力。
要勤曬被褥
大家知道,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其散熱系數僅為0.027。因此,增加被褥内的空氣量就等于提高了保暖能力。被褥經過日曬,變得蓬松,不僅增加了空氣量,而且還增加了厚度。因此,蓋着曬過的被子,總覺得很暖和。
适量的體育鍛煉
冬季體育鍛煉是比較難于堅持的,如果氣候非常寒冷,建議大家選擇室内運動,比如在家做下體操或者瑜伽,或者到健身房去鍛煉。老年人冬季鍛煉最好不要選擇清晨,因為寒冷的空氣容易導緻上呼吸道感染和關節類的疾病。
冬季炖補養生
冬季飲食切忌黏硬、生冷,因為此類食物屬陰,易使人體陽氣受損,飲食調養應以“補”為主。補法中以炖補為佳,炖補制作時間長,有利于營養消化吸收,炖補時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用一些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
羊肉:冬天吃羊肉非常合适,因為羊肉性溫,能給人體帶來熱量。中醫說它是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之妙品,是一種良好的滋補強壯食物。
鵝肉:自古以來流傳着“喝鵝湯,吃鵝肉,一年四季不咳嗽”的諺語。常食鵝湯、鵝肉,可以防治咳嗽,還能補益五髒。
鴨肉:冬天除吃一些能補陽的食物外,還要注意養陰,鴨肉營養豐富,是滋補妙品,尤适于體内有熱、上火的人食用,特别是低燒、虛弱、食少、便秘和水腫的人,食鴨肉最有益。
注意補充水分
冬季幹燥,運動少,所以很多人認為可以少喝水,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另外多吃水果和蔬菜,白菜蘿蔔都是富含水份的蔬菜。
結語:我們結合上文能夠了解到,在我們的生活中原來身體上面的自帶“暖氣”開關還有這麼好的用處哦,大家是否還沒有發現呢?如果你在冬季的時候也會有手腳冰冷或者是肩頸背部有涼的感覺,那麼不妨自己動手按摩自己的身體穴位幫助自己更好的進行身體取暖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