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戀愛恐懼你有多重

戀愛恐懼你有多重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08 10:19:31

  戀愛對平常人來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是對于某些人而言卻是一個很難去正視的問題,因為他們有——戀愛恐懼症!那麼在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身上,是不是就一點戀愛恐懼症的影子都找不到呢?從小面的小測試裡你就能知道!

  測一測 戀愛恐懼症你有多重

  吳迪 (26歲 ,工作在北京的帥哥):我今年26歲,之前經曆過多段情感,每次在确定戀愛關系的時候,我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特别害怕,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完全愛上對方,對方是否能全心全意地愛自己,會不會欺騙自己,會不會傷害自己,或自己會不會被拒絕等。之前因為自己受到過一些傷害,所以對情感總是處于恐懼害怕的狀态中,醫生我這是怎麼了?希望您能幫助我。

  吳迪的簡短信息反映出其有戀愛恐懼症,戀愛恐懼症是其在經曆過或者看過某些事情以後對戀愛産生一種害怕,不信任的感覺。 想擺脫這習慣,卻擔心陷入那狀态,害怕關系的确立,擔心一旦确立了關系之後既往的感情就一去不返。

  害怕着沒有永恒,其實或許是缺乏自信的表現。看看下面的症狀你有幾個?

  戀愛恐懼症狀表現:

  症狀一:怕愛上别人。

  症狀二:怕愛上别人後會深陷。

  症狀三:怕受傷。

  症狀四:害怕被拒絕。

  症狀五:害怕在最愛的當下失去。

  症狀六:怕戀愛失去一切。

  症狀七:怕傷害别人。

  症狀八:怕被約束了自己一顆愛自由的心。

  症狀九:怕戀愛後,就再也回不到以前。

  症狀十:怕自己愛對方比對方愛自己還多。

  症狀十一:害怕因為戀愛而浪費大量業餘時間。

  症狀十二:害怕因為戀愛而失去以前單身時候的自由和個人空間。

  戀愛恐懼的方式因人而異,根據戀愛進行的階段,大緻分成三類,即戀愛前恐懼(拒絕型戀愛恐懼)、戀愛中恐懼(焦慮型戀愛恐懼)及戀愛後恐懼(又稱受傷型戀愛恐懼)。

  拒絕型戀愛恐懼

  症狀:一旦嗅到有愛情的氣味,便自然反應地退避三舍,常常害怕感情走到盡頭是一場歡喜一場空,因此甯願在機會來臨之時卻步不前。同時,此類人會由于過分關注結果而忽略戀愛過程中得到的享受。

  分析:這類人通常較為内斂、不自信和敏感。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為了避免最後失敗,隻好選擇棄權。套用一句話就是,“為了不讓别人拒絕我,我就先拒絕别人。”

  不自信的他們可能在童年早期經曆了不少的挫折或者打擊,當每一次創造和嘗試都受到成年人的打壓時,兒童的他(她)就會對自己産生不信任。或者,他們在成長中經曆過家庭不幸的悲劇,成人後表現在愛情上便為不自信,不信任,嚴重者患上了拒絕型戀愛恐懼症。

  敏感的拒絕型者,通常善于觀察和感受,如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有人因愛情而受傷害,他們會把這種情況強加于自己未發生的愛情上,并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苦情戲,自己則扮演了劇中凄美得一塌糊塗的主角。

  藥方:建立自信,除了觀衆、主角你還可以做導演。對于能夠大膽戀愛的人來說,自信是向對方坦露自己内心的勇氣,也是接納别人的心的寬容。自信者可自如地面對外界的各種不确定性,不斷嘗試,并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結果。做自己生活的導演,而不甘心隻做那個按照别人劇本演戲的主角,或者,隻作為觀衆。不嘗試,永遠沒有勝算,沒開始就宣告失敗,你接受這樣的安排嗎?

  焦慮型戀愛恐懼

  有人會想,已經沉浸在戀愛喜悅中的人,還談什麼戀愛恐懼?但是我們也許都留意到,有那麼一些人,他們即使在熱戀當中,亦會時刻計算着付出和得失之間的差距。有這種心态的人,總是要求别人按照他的邏輯來為他不斷付出,自己卻在私底下小心計算着所得,一旦偏離自己的軌迹,就誠惶誠恐,焦慮不安。

  症狀:這種人通常患得患失,對彼此的愛情關系缺乏信心。因此,他們對自己伴侶的一舉一動有超越常理的高标準,并有明确的感情大綱。相戀的過程中,這種人通常體察毫發,一旦對方行為不在“大綱”之内,就抓狂起來。

  分析:這類人的内心深處因極度缺乏安全感而表現出焦慮。在戀愛中,他們時刻計算自己的付出與收獲。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怎樣做才算愛,怎樣做就是忽視我,都有清晰的評判尺度。這種對待愛情的态度,時常讓人們覺得他們是高傲的公主或王子,實質上,他們的自尊是那麼虛弱,需要追求者不斷獻殷勤和卑躬屈膝才能使他獲得支撐自我的安全感。在他們看來,一旦對方為自己的付出(包括感情和行為)減少,他們對自己内在的價值判斷就會發生紊亂,結果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對方面前變得越來越“廉價”。相反,伴侶無止境的付出卻能使他們自尊心倍增,他們是愛情上典型的“守财奴”。

  在局外人看來,這種人身處親密關系之中,但事實上,那種怕被抛棄、怕不能被肯定的焦慮感卻始終使他們難以建立起真正的親密關系。因為他們必須從别人的付出與肯定中證明自己的價值,但事實上,隻付出不計較收獲的人基本屬于稀有動物。

  藥方:想愛情獲成功,必須學會往“情感賬戶”中存款。

  每個在戀愛中的人都非常關注對方是否真正關心和愛自己,在他(她)心裡,其實已有一個衡量的指标,比如你在某件事情上的反應,如果讓他滿意,他就會給你加分,否則就會扣除分。我們把這個加減分的機制稱為“情感賬戶”,如果加分,就認為一方往賬戶裡存款,如果扣分,就是提款。可以這樣理解,焦慮型戀愛恐懼的人,基本上是一個隻提款不存款的人。當他們每要求對方做一件事,就等于他們往對方的感情賬戶中提款。在整個戀愛的過程中,他們就是這樣不斷提款,卻極少往情感帳戶中存款,使自己在對方的感情賬戶中不斷透支。但是,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沒有任何一個賬戶允許你隻取錢不存款,就算你持有的是透支額度再高的信用卡,銀行始終有一天會向你提出還款要求的。

  受傷型戀愛恐懼

  有些人經過一次或者幾次愛情挫敗後,就會把傷痛時刻銘記于心,在日後的生活中,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便不敢再次投入戀愛,更不願意付出真情。我們因此将這一類型的戀愛恐懼症稱為受傷型恐懼症。

  症狀:對愛情感到悲觀失望,感覺人不可信任。他們可能常作“戀愛軍師狀”,但在愛情的色彩中,他們看到的卻是烏雲密布,而不是天藍水綠。他們會煞有介事地告訴身邊的人,愛情帶給人的種種苦難,并以自己作為世界上唯一的經典例子苦口婆心地告誡對方,要像遠離毒品那樣遠離愛情。或者他們隻是感情的邊緣客,把遊戲人生作為逃避自我的方式。

  分析:沒有人的軀體上是完全沒有傷疤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把這塊傷疤作為過往歲月的唯一印記,隻有受傷型戀愛恐懼的患者如此。他們在經曆一次或者幾次失敗之後,就把此間的經驗推廣普及,當每一次愛情機會來臨時,他們都不會忘記選擇與另一場戀愛擦肩而過。更有甚者,他們不但否定自己的戀愛,還用同樣的方式否定身邊的人的戀愛,并作将心比己狀。在他們看來,自己一次失敗就等于自己永恒的傷痛,亦應該成為别人的愛情的忠誠告誡。

  經此失敗後,這種人将會朝兩個極端的方向發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視異性為洪水野獸,一旦遇上避之則吉。另一部分人從此棄愛忘情,或愛情中不敢全部投入精力,不停的試探對方,直到對方離去才後悔莫及來真心的,可大多數為時已晚,畢竟不是很多人都懂得心理學。

  藥方:被擊倒不是失敗,放棄嘗試才是最大的失敗。

  如果在第一次沒有獲得冠軍的時候就黯然離場,100米跨欄12點9秒紀錄的創造者便不可能是劉翔。每個人做每一件事,在成功之前必然會或多或少地遭遇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你能堅持下來,并且再接再厲。戀愛的道理也是一樣,成功之前有一個不斷嘗試——甚至可以說是“試錯”的過程。這次的“錯”也許就為下一次的“對”作鋪墊,可是,如果隻把這一“錯”看作永遠的錯,那麼這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為了一棵枯樹,放棄了整片森林。

  戀愛恐懼症的顯現,其實都可以在事實生活或者影視裡找到索引,它們有的單獨出現,也有的交錯在彼此裡,夾雜着露出端倪。比如《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就有介于拒絕型和焦慮型的共同特征,因黯然自己的身世,所以内斂而不自信,為了掩蓋,就顯現出孤傲來,懼怕傷害,也極度敏感和脆弱,點滴的細節,都傷神傷心,活生生累出一副病身子來。

  用身體寫作的木子美,就是典型的第3類症候群。仿佛不屑于尋常的愛情,取而代之,隻有用性愛去感受自己的價值和存在(以生理宣洩來獲得安慰和安全)。為了保持這種安全感,她唯有不斷地追逐性愛,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即不安全感——缺乏感情基礎的性愛——更大的不安全感,以所謂的情感距離和态度,來掩蓋不敢投入的真相,而事實上這樣的人生,有多蒼白和無助,冷暖自知。

  受傷型戀愛恐懼的極端人物,要數《東邪西毒》裡的獨孤求敗,因着感情的傷分裂了人格,無法面對自己被否定的結局,自我認可的方式除了追逐武功極限,也隻落得個終身找人比試來獲得肯定的悲劇。而一生頻繁更換伴侶的海明威,也難逃憂郁和焦慮的糾纏,最終以一顆子彈,結束他的人生。

  無論事實有多少種演繹,也都隻是戀愛,任何事物的結果都有對半比率,愛情也不例外,它不會因為那個戀愛的人是你, 而單單就讓你赢得最完美的愛情,不是幸福,可能就是傷痛,概率對每個人都公平。重要的是,你如何去争取那個幸福的比率,一味地放大苦痛,從來就是自欺。你對生活微笑,生活也對你微笑,而愛情也沒有真理,隻要你敢于幻想。

  心理治療

  A、認識治療法:醫生必須首先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分析恐懼對象。指出其恐懼的原因是因為缺乏認知的反映,要想克服恐懼,首先就必須要先知己。要幫助其挖掘“怕”的根源,認識“怕”的内容,計算“怕”的程度,衡量“怕”的概率。隻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正确評價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作“個人定位法”。

  B、系統脫敏法:這是目前被認為治療恐懼症最安全而有效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由醫生設定“階梯”性恐懼值,并讓患者依此循序漸進地暴露于引起恐懼的事物和場所中,令患者的感官逐步接受刺激,使之對刺激的恐懼程度逐漸降低,最終達到症狀完全消失。這種方法較為緩和,容易為患者接受。缺點是治療時間長,效果産生慢。

  C、暴露療法:這是一種驟進型的行為治療方法。此法是在一定心理輔導的基礎上,将患者驟然置于恐懼事物之前,或場所之中。令其無法逃避,從而刺激其内心出現極度的反應。經過刺激後,患者并沒有受到實質性恐懼對象的傷害,從而建立對恐懼對象的認識,消除恐懼心理。這種方法的優點是病情治愈速度快。缺點是患者必須有一定的身體條件,否則會令患者過度恐懼而出現昏厥。因此,在進行暴露療法時,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搶救知識和配備一定搶救設備。

  D、強迫療法:醫生讓你站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或者讓你站在自己懼怕的異性或事物面前,利用巨大的心理刺激進行治療。

  E、情景治療:在一個假想的空間裡,不斷模拟發生社交恐懼的場景,不斷重溫發生症狀的情節,讓你敢于面對這種場面,從而适應這種産生焦慮緊張的環境。

  催眠療法

  通過催眠個案進入其潛意識,了解其發病的原因,進而從個案的潛意識中清除其内在恐懼根源的一種深度的心理治療,強大有效。

  藥物治療

  一般中重度患者先用藥物控制焦慮或驚恐發作,再用行為療法消除對恐懼對象的回避。

  教你如何減壓

  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上,許多人因為沒有看到趙本山的小品而遺憾。春晚前兩天趙本山還堅持邊吸氧邊排練,無奈身體欠佳最終決定退出春晚表演。雖然全國觀衆在今年春晚沒有看到老趙的小品,但我們相信身體康複後的他會為觀衆朋友們奉獻出更多更優秀的節目。累了,就應該盡快休養生息,畢竟健康是最寶貴的!

  衆所周知,當人長時間處于勞動強度較大,且伴有心理壓力時,可能會出現為認知方面的障礙,如注意力不集中、短時記憶差、表達能力減弱、情緒波動、寒戰和夜間盜汗、呼吸變短、腸道激惹症狀(腹疼、腹瀉、便秘)、嘴唇和眼睛幹燥、食欲不振、渾身無力等症狀。如果不及時休息和治療,身心會産生更嚴重損害,甚至會危及生命。

  消除過度疲勞的方法有很多,休息、放松有益于症狀的減輕,一旦感到自己疲倦了,千萬别硬撐着,休息好了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保護身心健康。具體方法如下:

  消除腦力疲勞法

  适當參加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積極休息。如果是心理疲勞,千萬不能濫用鎮靜劑、安眠藥等,應找出引起感情憂郁的原因,并求得解脫。病理性疲勞,應及時找醫生檢查和治療。

  飲食補充法

  一是增加堿性食物的攝取量,如新鮮蔬菜和水果、菌藻類、奶類等可以中和體内大量的酸性物質(乳酸),以緩解疲勞;二是增加些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尤其是海魚),如鲭魚、鲑魚、銀白魚、青魚和鲱魚;三是多攝取富含B族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鈣、鎂等抗壓力的營養素的食物,B族維生素是緩解壓力、營養神經的天然解毒劑;四是注意攝取含有輔酶Q的食物,如鲭魚、麥麸、芝麻、豆科植物、沙丁魚、菠菜和花生等,能增強耐力,對于身體内所有的細胞能量的産生是很重要的;五是食用一些補氣、補血的藥膳,如黃芪、黨參、人參、西洋參等,以補氣虛、減輕疲勞,恢複體力。常用以補助的菜肴有:黃芪桂圓童子雞、補虛正氣粥、歸參鳝魚羹等。

  休息恢複法

  每天都要留出一定的休息時間。聽音樂、繪畫、散步等有助解除生理疲勞。科學健身運動方法:運動是防治性疲勞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因為運動可舒緩壓力和減輕疲勞,運動可活動筋骨,使平時較少活動的肌肉得以松弛,消除局部疲勞。而運動恰恰就是現代人最缺少的一課,出門依賴交通工具,上下樓靠電梯,沒有機會運動,“四體不勤”已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更主要的是許多人從來沒有主動運動的習慣,每天能量的消耗都集中在工作上,難怪體能每況愈下。美國哈佛大學長期的追蹤研究也給我們提了個醒,每天至少1小時的體能活動,如爬樓梯、散步或打掃衛生,比完全不進行體力活動的人能減少27%的死亡風險;平均每天運動1小時,可延長2小時以上的生命。運動方式一是有氧運動,如跑步、打球、打拳、騎車、爬山等;二是腹式呼吸,全身放松後深呼吸,鼓足腹部,憋一會兒再慢慢呼出;三是做保健操;四是點穴按摩。

  物理療法

  可采用自我按摩和接受他人的按摩,使用震蕩、棰擊、擊打及桑拿浴、蒸氣浴、水流循環按摩和藥浴等方法,促進人體肌肉放松。

  消除精神疲勞法

  首先應講究心理衛生,加強品德修養,自己的心胸要開闊,及時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悶在心裡,比如找知心朋友談談心;其次是把握好自己的精力高峰期,有些人上午生氣勃勃,有些人晚間精力充沛,找出自己的精力高峰期極為重要,這樣可以恰當地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

  後悔的心理解藥

  參加一位企業家的生日宴會,席間有好幾位企業家聊着聊着,大夥兒就聊起了最近的股市。有人得意洋洋地說自己選股的獨到眼光,及可觀的獲利狀況:“我老早就看準這隻股票,在沒人買的時候就大量買入,這波可讓我賺翻了……”

  這時,隻聽餐桌一角落傳來一聲慘叫,吓了大夥一跳。一回頭,看到一位女性高管朋友語帶哀怨地說:“哎呀!好幾個月前我也認為這隻股票會漲,我還打電話給我的朋友,叫他們快買,結果自己一忙,卻忘了買,看它漲得這麼兇,這下真是悔不當初……”

  可惜,世上沒有後悔藥!有人做出了結論。

  一說起後悔,許多人都有着各式各樣的後悔經驗:股市投資該買的沒買,該賣的沒賣;談婚論嫁時錯過了最心愛的對象,選擇了不該選的伴侶;職場生涯放棄了更有發展的崗位,進了狀況不佳的公司……仔細一想,若斤斤計較,真是人生無處不後悔!呵呵。

  不知你是否想過,後悔的情緒其實對我們影響甚巨。由于後悔,我們會無法感受收獲帶來的快樂(例如:股票雖然獲利,但後悔沒賣在最高點;婚姻還算甜蜜,但後悔錯失最愛的伴侶等)。這時因為後悔心情在作祟,所以我們容易陷入強烈的自責及失落感(若當時做出其他選擇,現在的我就會更好了……)因而完全無暇做出客觀的評估:其實現狀還是很不錯的,該為自己的所有而感恩歡呼。

  此外,太過強烈的懊悔情緒,也會讓你我在生活中失去前進的動力。在投資上曾做出後悔莫及的決定,或在婚姻上曾有過悲慘失敗的結局,這下就如同曾被洪水猛獸侵襲一般,讓人記憶深刻,未來就再也不敢輕易進倉,或談婚論嫁了。

  而心理學家們對“後悔“這一情緒,可是永不後悔地進行研究及探秘,呵呵!除了它對一個人的生活情緒影響甚巨之外,後悔也是我們所有情緒當中唯一一個僅與決策相關聯的情緒。也就是說,隻有在涉及到選擇或是決策問題時,你我才會體驗到後悔的情緒。而做決定,則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智慧,因此你我當然得慎重以待“後悔”情緒。

  研究顯示,我們大概在六、七歲會出現後悔的情緒,5歲以前的兒童則不具備後悔的感受能力。而越習慣做比較的人,則越容易出現後悔的情緒。其實這很容易理解,股票賣出時,把自己和他人的收益做比較,或把自己現在及原本可能有的收益做比較等等。比較越多,懊悔就越多。

  而後悔也分兩種,其一是“回顧性後悔”。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決定,設想當時如果做了不同決定,可能會出現的種種比現在更好的結果時(如果當時我那麼做就好了!),産生的就是“回顧性後悔”。而另一種則是“預期性後悔”。當你我想到未來所做的決定有可能會造成令人失望的結果時(萬一做錯決定就慘了!),就出現了“預期性後悔”。而這兩種後悔情緒,都有可能影響到我們當下的行動及未來的決定。

  許多股民及房産投資者都經曆過不同程度的後悔心境,也往往因此讓情緒主宰了理性,反而更容易做出不合理的決定。

  該怎麼做,才能将自己從後悔情緒中拯救出來?

  首先,若是對過去的行為悔不當初,最佳的方案就是改變參照點。原本是把現在的股價和曆史高點股價相比(例如:賣出時18元,而曆史高點則到過40元),這時就應該快快換個參照點,之前不也曾跌到12元過嗎?這麼一想,心中就會萌生“幸虧沒有更糟”的念頭,而讓心情指數止跌回升。

  另一有效的做法則是合理化自己當時的決定(例如當時所有人都還看漲,金融風暴也尚無影蹤,我的決定已不算太差……),并試着貶低其他可選方案(即使我做出了不同的決定,很可能結果也是一樣糟糕)。這麼一來,就能在瞬間拯救自己,不再悔不當初。

  世上也許沒有後悔藥,但隻要你我懂得心理調節,就能讓後悔的心情随風而逝,精神抖擻地迎接下一個理财決定。

  結語:人活一世就得積極的去面對,如果對任何事情都是消極的态度,這一生活得其實也沒啥意思,所以遇到任何事我們都要想得開,有壓力一定要排解!(文章原載于《健康博覽》,刊期:2012.06,作者:海明、江波、張怡筠,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作文庫知識百科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将在第一時間删除内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