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我們身體内積累了很多的毒素,多雨潮濕也會造成了濕氣過重,也就造成了濕熱體質。濕熱體質是中醫的一種常見說法,那麼我們是不是濕熱體質應該怎樣知道呢?濕熱體質有哪些症狀呢?又該怎麼調理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濕熱體質是一種中醫的常見說法。中醫的濕指的内濕,這種病理特征主要表現和脾胃有關,而脾胃不好表現為暴飲暴食、消化不良、常吃油膩和糖份高的食物等。而 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導緻。下面來一起詳細的了解下其症狀表現。
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疱;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
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髒腑,特别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
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
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
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裡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體質的具體症狀
1、總體特征:濕熱内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征。
2、型體特征:形體偏胖或消瘦。
3、面部,發黃發暗,面部油膩。
4、唇紅齒黃、牙齒黃、牙龈紅、口唇紅。
5、皮膚易生痤瘡,發紅、膿疱。
6、口幹、口臭、口苦、汗味大、體味大。
7、大便燥結或粘滞不爽,異味特别大,臭穢難聞。小便黃赤、顔色很深。
8、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白帶多,色黃,外陰經常瘙癢。
9、舌像:舌紅苔黃。舌質紅,舌苔黃厚。
10、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發怒。
11、發病傾向:易患瘡疖、黃疸、石淋、熱淋等病。
12、适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适應。
13、濕熱體質容易生病。脂溢性脫發、痤瘡、體味、淋證;泌尿道感染,帶下病、膀胱炎、尿道炎、腎盂腎炎。
皮膚特别容易生膿腫瘡瘍、容易得癬症:皮癬、腳癬、體癬、黃疸。還有對肝膽的感染性疾患。這種體質的人特别容易出現筋骨肌肉的疲勞,易腰酸背痛、渾身疼的難受。
調理濕熱體質的五個小妙招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内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緻濕氣攻入脾髒,引發一系列的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遊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适量
腸胃系統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産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經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
第3招:避環境的濕氣
我們人體内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緻濕氣入侵體内。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1.不要直接睡地闆。地闆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内,造成四肢酸痛。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3.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幹身體,吹幹頭發。4.房間内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借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湯
祛除體内的濕氣,其實有很多我們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功效;紅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瀉、利水消腫的功效,将薏米和紅豆加水煮熟後食用,可以利尿、除濕,甚至還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還可以選擇紅豆、茯苓、淮山、黨參等,放到煲湯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濕,對水腫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例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姜湯,用姜湯的絕妙效用将體内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适用于淋雨後預防感冒。
結語:通過上面的介紹,想必大家都了解到了濕熱體質有哪些症狀了吧。濕熱體質是一種常見的體質,對于它的調理,我們首先要在生活以及飲食上加以改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希望小編的介紹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