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明代學者陳益祥提出了“六養”: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绛理可以養心,彈琴學字可以養指,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骸。就是強調怡情養性,從而調暢氣機、疏通氣血、調整髒腑功能、維持機體健康。
水聲養耳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曾鞏的《西湖納涼》道出了水聲養耳的美好境界。
從中醫的角度,“腎主水”,傾聽水聲因而能夠收斂腎氣,保養腎精。“腎開竅于耳”,水聲可使耳道清靜,伴着清雅的荷香,令人心曠神怡。
國内外臨床上則有用海浪聲治療耳鳴的方法,如聆聽瀑布聲或海浪聲,可以有效緩解耳鳴症狀,有助于耳鳴的康複。另外,耳鳴者多伴有情緒焦慮,有條件的患者多置身于自然環境的水聲,更具舒緩壓力的作用。
綠草養目 以中醫五行理論來看,綠為青色,五行屬木,五髒中對應肝,肝開竅于目。由于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調暢情志,所以,漫步于青山綠樹之中,自然養眼養身。
但“綠養眼”并不代表我們隻要盯着眼前的一盆花卉就可以獲得,而是強調人要走進大自然,目之所及,盡可養目。因此,遠眺才是其核心要義。
傍晚時分光線比較柔和,遠眺青山綠樹可以最大限度地放松睫狀肌,緩解眼疲勞和糾正近視的效果也更好。
觀書養心 山水景物為第一自然,而書籍是紙上的風景,通過閱讀遊記、山水詩也可領略自然之美,此可謂“第二自然”。
心主神明,心為陽髒而主陽氣,閱讀可以鍛煉思維的敏捷性,有助推動心陽,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生機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可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養心修德。
德從何來?讀書正是一個經濟又實惠的絕佳途徑。讀書就是培養胸中的山水,通過明曉事理來實現自己内心的平靜,從而養心養性。
琴書養指 宋代文人歐陽修認為,彈琴可以治病。他在《琴說》中說:“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其體也”。
而書法通過手、腕、臂帶動全身,其功能與氣功、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的執筆、運指是基本功,要求指實掌虛,五個指頭一起用力。
當人們把精力投入到彈琴、揮毫之中時,心情自然就會靜下來。
權履養足 “足為精氣之根”,足底穴位是人體多個髒器的反射區,因此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系。
腿足狀态差,容易導緻氣血不暢,百病叢生。老年人選擇一根合适的手杖,可以增加腿足的支撐力,提供關節保護,減少損傷。
靜坐養筋 中醫認為,靜則養神。《素問•五運行大論》記載:“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氣為柔,在髒為肝”。所以,靜坐可以柔肝舒筋,氣血得以收斂、潛藏,則筋膜得養,最終達到養神、養身的目的。
簡單的盤腿靜坐,配合均勻緩慢的呼吸、閉目養神,每晚入睡前靜坐15分鐘左右,可有效舒緩緊張壓力,緩解慢性疼痛,改善睡眠不佳。
以上“六養”,在培養高雅情操的同時,可使髒腑和順、氣機調暢,實現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