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錢學森、施蟄存到路易·艾黎,這條路上住着那麼多名人,對曆史發展真是太重要了。”來自肯尼亞的上海大學金融專業博士生歐辰,從本科開始在滬11年,早已把上海當作自己的家。而27日下午,他還是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走進愚園路上的老宅。尤其是1032弄岐山村111号的錢學森舊居,更是此輪疫情以來第一次對外迎客。
國際學生在愚園路上錢學森舊居弄堂裡看上海。 徐瑞哲 攝
當天“國際學生看上海”活動中,各大洲十多個國家的滬上留學生,沿着愚園路、中山公園與長甯段蘇州河一帶,在不同點位一路采風,發現“外國人眼中的上海”有啥不一樣。
原來,錢學森當年就是從愚園路騎自行車,去交通大學讀書的。在岐山村錢氏舊居門前,愚園路“紅色印迹”宣講團團長、“全國最美志願者” 霍白,向歐辰等各國留學生介紹,這棟磚木混合結構的聯列式花園住宅,原本是錢學森母親章家的産業,由于章家家道中落,後來賣掉了此樓,但又向陸姓房東租回此樓。錢學森之父錢均夫住在底樓,上面三層則是錢學森表哥居住。
霍白告訴留學生們,在1932年到1934年間,處在愛國救亡之中的青年錢學森,就在這幢小樓裡自學,從鐵道工程轉向航空工程專業,走上空天救國以及其後“兩彈一星”的道路。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的留學生林迪亞、漢諾娃、傑琳,在舊居展室裡找到了一張老照片,正是錢學森赴美留學工作、萬裡海歸祖國後,攜妻帶娃回到愚園路家中與父親團圓,而這張團圓照就在底樓臨着弄堂的窗前所拍。
岐山村在當時是上海一個中高檔居民住宅區,是愚園路上頗有名氣的新式裡弄之一,共有75幢樓房,占地2.2公頃。由此向西步行,這批複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大、上海大學等校來華學子,又找到了位于愚園路1315弄4号樓的路易·艾黎故居。
國際學生在愚園路上路易·艾黎故居弄堂裡看上海。 徐瑞哲 攝
作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幢磚木水泥結構的三層西式樓房,是與宋慶齡結下半個多世紀友誼的新西蘭友人艾黎1932年到1938年間在滬寓所。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委員、華陽路街道“共學黨史 傳承基因”青年講師團成員、姚家角居委會主任邱力介紹,這裡曾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的接頭地點和避難所,上海地下黨還在艾黎家的頂樓架設過秘密電台。
國際學生在中山公園公共空間看上海。 徐瑞哲 攝
途經老城微更新的“愚巷”,路過20路電車的終點站,穿行在中山公園破牆開放的公共空間。原來9月中旬,百年中山公園剛剛打開圍牆,以全新的共享姿态融入蘇州河畔。從3号門走到2号門,一條長約700米的林蔭道,串聯起梧桐廣場和華陽廣場,也将原本深藏公園的華東最大懸鈴木、銅頂、音樂、燈光等展現在國際學生們的眼前。
國際學生在蘇州河華政段看上海。 徐瑞哲 攝
過了一條萬航渡路,學子走上蘇州河華政段的健身步道,延伸穿過華東政法大學長甯校區及3個居民區。總長920米的濱河綠道也不算短,留學生一口氣來回走了個遍。他們的步履串起“思孟園”“格緻園”“倚竹苑”“獬豸園”“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法劇場”“銀杏院”“書香園”等“一帶十點”10個公共空間景觀節點,百年校園20多棟文保建築的整體風貌被擁入蘇河沿線景觀。
“我真的很喜歡這條岸線,”來自多哥的同濟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專業碩士生天賜,稱得上是全隊中最會找點打卡拍照的人。他用剛學5年卻很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他中文名“天賜”的意思正是他母語名字的意思,而蘇州河華政段又給了他自然與人文和諧一體的“天人合一”感覺,讓他更加愛上上海灘。
題圖來源:徐瑞哲
題圖說明:國際學生在蘇州河華政段看上海 本文圖片:均 徐瑞哲 攝
來源:作者:徐瑞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