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齊白石的思鄉詩

齊白石的思鄉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3 02:41:55

  “客中月光照家山”,句出齊白石的一方印章,傾注了老人對家鄉的無限感懷與思念之情。2023年1月10日,在癸卯新春即将到來之際,展覽“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在湖南美術館對外展出。該展覽聚集了140餘件原作精品,涵蓋繪畫、書法、篆刻、文獻等諸多品類。通過“中國長沙湘潭人”“桃花潭水深如許”“萬裡鄉山有路通”“各有本心忘不得”四個闆塊,講述了齊白石與家鄉湖南的魚水之情。據悉,這是北京畫院第一次如此大規模地組織展品離京展出,就是為了讓齊白石的家鄉人民欣賞到更豐富的白石之作。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1)

  展廳現場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2)

  展覽現場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3)

  展廳現場

  湖湘精神化為身中血脈

  齊白石生于湖南湘潭,他的身上有着湖南人骨子裡的勤勞與頑強,也有着湖南人性格中的務實與求新。因為湖湘文化與這片土地生長起來的人們,早已血脈相融,并且化為其内在的精神。花甲之歲,齊白石聽從陳師曾的建議,以“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決心衰年變法,創“紅花墨葉”,無人能出其右。古稀之年,北平淪陷,他閉門隐居鐵栅屋,貼出“畫不賣與官家”的告白,謝絕見客。凡此種種,均見證了湖南人的精神:勤勞堅韌、圖變求新、忠義愛國。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4)

  齊白石在作畫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5)

  《墨梅》 齊白石 116x42.5cm 紙本墨筆 1917年

  此次展出的《墨梅圖》正是齊白石與陳師曾二人情誼的重現。1917年,齊白石二上北京,結識了一生中重要的幾位朋友,同時也逐漸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陳師曾。陳師曾在《墨梅圖》題詩:

  齊翁嗜畫與詩同,信筆誰知造化功。

  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為工。

  心逃塵境如方外,袖裹清香在客中。

  酒後嘗為盡情語, 何須趨步尹和翁。

  規勸齊白石不要追随他人腳步,适時勇于變法,開創個人風格。齊白石聽後,“決定從今大變。人欲罵之,餘勿聽也;人欲譽之,餘勿喜也。”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6)

  《蝦》 齊白石 81x33.5cm 紙本墨筆 1948年

  齊白石對藝術的執著,不僅體現在衰年變法的勇氣,更體現在日常作畫的創新。中國人都知道,畫蝦乃白石老人一絕。他筆下的遊蝦,晶瑩透明,活靈活現,仿佛要從畫中跳出來一般。然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是,齊白石為了畫好蝦,曾經先後經過了數次變革。起初臨摹古人,形象略似。63歲前後,他開始對着案頭水盂裡養的青蝦寫生,初具形似,不過對蝦的透明質感和動态層面還未達到深度刻畫。68歲,他以墨色的濃淡來表現蝦體的質感,蝦須變得更有彈性,生動地展現出蝦在水中遊曳時的狀态。不過他仍未滿足,80歲時齊白石在蝦頭間點上一筆焦墨,幹脆老辣,同時還在長須之間增加了短須。長須柔軟而有彈性,短須堅硬而有韌性,形成鮮明對比,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此次展覽将齊白石不同時期的畫蝦作品進行了集中展示,更能讓觀衆發現其中細節的變化以及老人在創作背後所花費的苦心。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7)

  《和平圖》 齊白石 68x50cm 紙本設色 1952年

  齊白石一生跨越百年,飽經舊社會的離亂,終于在鲐背之年步入了新中國。他把個人的喜悲轉化為對國家乃至芸芸衆生的關愛,把自己生活小圈子裡的自得與感傷轉化為對祖國與世界的祝福,用畫筆為天下人祈求和平與安甯,更用中國傳統藝術的方式将自身對和平安甯的祈願形諸筆端。展覽展出了齊白石晚年創作的《和平圖》。老人通過描繪悠閑自在的鴿子,從而營造出一個安甯祥和的境界。他用繪畫祝福祖國萬歲、祝福世界和平,并向世界和平理事會獻禮。為了畫好鴿子,齊白石還在家裡飼養鴿子,通過觀察寫生、摸索研習,最終創造出經典的和平鴿形象。

  湖湘師友助力藝術之路

  魏源曾說,“直省惟閩中、江西、湖南皆聚族而居,族皆有祠,此古風也”。湖南的宗族觀念形成了以血緣、地緣和族群認同為基本特征的“熟人社會”。人們在以親緣關系為主的小圈子中,過着安定、自足的生活。齊白石,從一介木工最終成為藝壇巨匠,除卻自身的聰敏勤奮外,還得力于同鄉師友的幫扶。地方鄉紳胡沁園、晚清巨儒王闿運,還有同為王門弟子的楊度、夏壽田、郭人漳……他們或參鑒點撥,或引介提攜,不僅讓齊白石成功邁進文人圈層,更助其在北京站穩腳跟。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8)

  《柑樹》 齊白石 131.5x20cm 紙本設色 1922年

  1889年,27歲的雕花木匠齊白石受到湘潭士紳胡沁園的賞識,并在胡沁園的引薦和幫助之下,結識了陳少蕃、黎氏兄弟、羅氏兄弟等一衆湘潭文人。齊白石跟随他們學習書法篆刻,切磋詩藝,實現了人脈階層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從木匠到畫師的轉變。作為齊白石早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師,胡沁園堪稱齊白石的伯樂,齊白石也稱其為“平生第一知己”。此次展出的《柑樹》就是齊白石與胡沁園師徒深情的見證。畫中題曰:“前朝丁未春,于沁園師處乞來柑樹,栽于九硯樓前。丁巳以來已揚花而不結實,思移地亦非其時也。”表達了齊白石對老師和往日時光的追思與感懷。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9)

  《寄萍堂》 王闿運 45.5x176cm 紙本 1911年

  另一件改變齊白石人生軌迹的事情,就是拜入王門,成為湘绮弟子。這位老師正是晚清巨儒王闿運。王闿運在清末民初的政壇、文壇聲名顯赫,弟子衆多。其中,門人夏壽田、郭人漳邀請齊白石遠遊,促成了白石早年的“五出五歸”;楊潛庵與齊白石同居法源寺,楊度更為齊白石打理财務。齊白石初入京城,能夠快速結識京中的文藝好友,湘绮弟子的身份十分重要。當年,在齊白石宣武門内劈柴胡同家中,就挂着王闿運為其題寫的“寄萍堂”橫額,此次也将與觀衆見面。

  湖湘風物寄托濃濃鄉愁

  對家鄉故土與親人的思念是齊白石一生創作的源泉。1917年,為避兵匪之亂,齊白石遠赴京城,怎會想到客居他鄉便是一生。越近晚年,老人的思鄉情結越加濃郁,恨不得手持趕山鞭,将家鄉的一草一木趕至眼前。每當思鄉情切,唯有寄情筆墨。于是,他反複提筆,繪少時所見:梅公祠旁的荷塘小路,星鬥塘前的竹林遊蝦,楓林亭下的祖孫相依……幀幀畫面承載了齊白石的濃濃鄉思。而湖南鄉間的風物,也為齊白石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出身農家的齊白石,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他懷揣赤子之心,善于捕捉世間的天然之趣:蔬果鮮香、花木芳茂、草蟲嗡鳴、雛雞嬉鬧……他将文人畫家不屑看、不屑畫的“凡庸”之物寫入畫卷,又常以民間喜聞樂見的題材付諸筆端,再通過詩文題識賦予其鮮活的情感。齊白石打通了雅與俗的邊界,拓展了傳統文人畫的表現空間,真正走進了人們的内心。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10)

  《荷花鴛鴦》 齊白石 84.5x55cm 紙本設色 無年款

  湖南湘潭被譽為“蓮城”。夏日,齊家門前的水塘蓮葉搖曳生姿,花香沁人心脾,在齊白石的腦海中形成了不滅的印迹。于是他反複提筆,不斷描繪家鄉的荷塘。盛夏,荷花紅豔,蓮葉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蓮蓬直立;深秋,蓮葉枯萎,滿池蕭瑟。他用一管毛筆,畫出了四時之景,定格了時間,留下了自然的美好。展覽特别将白石老人筆下不同時節的荷花并置呈現,讓觀衆形象地感受畫家對于時間的雕刻。

  因為生于“糠菜半年糧”的窮人家,所以白菜、蘿蔔等平民百姓飯桌上常見的食材,也就成為齊白石藝術創作反複表現的對象。他還曾專為白菜賦詩,“不是獨誇根有味,須知此老是農夫”,念念不忘“先人三代咬其根”,認為“菜根香處最相思”。白石老人常以青白菜諧“清白”之音,故而一生喜畫白菜,并以自己畫面洋溢的“蔬筍氣”為榮。而“清白傳家”這一主題又将幾株白菜的含義升華到更高的境界。可見,他是在用白菜解釋和規範自己的行為,以自己的實際能力,做着适合自己自然本性的事情,從而表達對世界、對人生、對藝術的看法。

  白石之眼洞察大師一生

  除卻精彩的藝術作品,此次另一個看點就是首次呈現的齊白石藝術數字沉浸展。展覽運用全新的技術手段與場景複原,通過“萬竹山居”“五出五歸”“一花一世界”“白石畫屋”和“白石花園”五篇劇情,打造出一場時光的回溯,帶觀衆走一程齊白石走過的人生之路。屆時,每位觀衆都将變身成為齊白石,感受到白石之眼下所觀察到的生命萬象,因此也就更能體會這些作品生成的創作環境與故事背景。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11)

  《萬竹山居》 齊白石 102.5x49.5cm 紙本設色 無年款

  在這裡,你将走進白石老人筆下的《萬竹山居》,看星鬥塘波光點點,魚蝦遊弋,看紫雲山竹林滿坡,雛雞嬉戲。這是家山在畫家心中的映射,更是齊白石夢中的理想家園。在這裡,你将立于“五出五歸”的巨大畫卷前,看齊白石遠遊的路,入目的景,鑒賞過的古人書畫,感受師前人與師造化所帶來的的視覺洗禮。在這裡,你将看到四季之間的花木生長,聽枝頭籬下的鳥啼蟲鳴。這些鮮活的、溫熱的、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齊白石内心所熱愛的,因此潑墨為畫,落筆為詩,不斷描繪與吟詠。在這裡,你将步入齊白石的畫室,在畫案上揮毫書寫,留下自己的作品。更能通過AR數字技術,看到畫中之物擁有了生命的律動。紫藤低垂,蜜蜂飛舞,坐在白石花園展卷賞畫,感受中國古人的清雅之樂。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12)

  展覽現場

  齊白石的思鄉詩(客中月光照家山)(13)

  展覽現場

  除了作品,展覽首次推出齊白石數字藝術沉浸體驗,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使觀衆如入畫境。每一位觀衆都将擁有一對白石之眼,感受齊白石視角下的家山與遠遊、草木與鳴蟲,感受他在畫室中的思慮與琢磨,點染與揮毫。

  展覽将持續至2023年4月10日。

  (本文綜合自湖南美術館公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