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01
近日,随着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的播出,引發了衆多網友的關注。
這部紀錄片隻有三集,但記錄了三個孩子深深的的無奈和巨大的壓力。
他們是三個智力完全正常的健康孩子,擁有無與倫比善良可愛的心靈,在時常被誤解的環境裡,他們始終保持大度與善意,甚至獨自吞下委屈,承受着同齡人無法承受的壓力。
“在沒有接觸到學習的時候,他完全正常,非常可愛,和人溝通都非常好。上學一考試,全班下90的都沒有,人家全是雙百雙百,他65!”
“孩子學習痛苦,我們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
“我問老師,她是不是笨啊?學習很費勁,真的是沒有辦法。老師說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可是不論他們多努力,無論他們看很多遍,寫很多遍,依然記不住,讀不出,更寫不對,于是,他們被父母指責笨,被同學嘲笑,被老師嫌棄。
看着這些,一時間引發了衆多網友的熱議,不少人表示:自己就是那個“笨小孩”。
對此,讓人不禁深思,世界上難道真的存在笨小孩?
其實,并不是。
02
“我不是笨小孩,我隻是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
《我不是笨小孩》第三集裡有一對親姐妹,姐姐學習優秀,考取了重點中學。而妹妹白若汐學習成績長期不理想,從來沒有得過一張獎狀,即便是在藝術課外班中,她也是常被老師忽略的那個孩子。
“說實話,我不太喜歡上學,别人學習帶來的是開心,可能我就是不開心,他們以為我笨,然後每天在班級裡說,看到成績就嘲笑。“若汐說。
有一次,媽媽回家看到若汐癱在沙發上,一點精神也沒有,讓她吃飯直搖頭,把她從沙發抱在餐桌旁,也沒有吃一口。
奶奶說是白天老師把若汐喊上了講台,罵她不努力不進步,還說出了不想學就不要學,直接開除她得了。
正是老師這樣的話,讓她心裡害怕。
對于若汐的情況,父母也很苦惱,明明上學之前她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聰明伶俐,讨人歡心。然而上學後,一切就變了。到底是為什麼呀?
爸媽帶着疑惑,送她去醫院檢查,才發現若汐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的孩子,她無法将字連貫地讀出來,也就記不住。
而這些又無法同老師解釋清楚,因為不堪忍受誤解造成的傷害,若汐被迫轉學,去了離家比較遠的學校。
即便若汐很努力,可還是無法跟上同齡人,這讓父母、教師、同學都難以将他視為一個“普通”的孩子。
你問若汐是不是會在乎自己的成績差嘛,她覺得别人考得比自己好,并不在乎,但是别人嘲笑的時候,就會在乎自己的成績。
小小年紀的若汐,就得承受如此大的心理壓力,實在讓人心疼。
她渴望得到認可,從上學起就渴望得到一張獎狀,但這個願望遲遲實現不了。為了滿足她的願望,媽媽在她從語文隻能考38分進步到78分後,特地給她頒發了屬于她自己的一張獎狀,令她特别高興。
這樣一個用盡力氣在努力的孩子,卻面對着生活“賜予”的磨難,她無法逃離“怎麼學也學不會”的泥沼,隻希望同學不嘲笑,老師不嫌棄,也更需要父母的全心陪伴。
她并不是一個笨小孩,她隻是需要幫助的孩子。
她已經拼盡全力在努力,可面臨的困難實在是太大了,無法想象,面對别人異樣的眼光和話語,她要如何承受。
孩子還小,他們總會相信大人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将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大人的随口一個“笨”,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痕。
列夫·托爾斯泰在《戰争與和平》寫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别喜歡他的芬芳。
在成長路上,他們需要的是認可和接納,而不是嫌棄和嘲笑。
有了父母的愛和接納,他們才會更健康地成長。
03
“我不是個壞孩子,我隻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
壞孩子,幹啥都不行;好孩子,哪兒都好,是很多家長與老師根深蒂固的觀念。
可實際上總有那麼一些孩子,他們成績不好,但他們人緣極好,學習也足夠努力,可就是成績上不去。
他們并不是壞孩子,隻是學習不好的孩子而已。
電視劇《小歡喜》學校組織的 “暢談會”心理活動中,平時嬉皮笑臉,缺少嚴肅的方一凡和父母解釋自己沒有早戀,也說出了自己不被媽媽認可的夢想。
他的那句“媽媽,你不要總是對我那麼兇,我不是個壞孩子,我隻是個學習不好的孩子”,讓無數人淚目。
是啊,方一凡樂觀開朗、勇于追求、團結同學、尊重老師、關心父母,哪方面都是一等一的,唯一不足就是學習不好。
而對于學習,他也在很努力地學,并沒有放棄,可還是在考砸後被媽媽指責一點也不随她。
我們總在指責孩子不好,卻沒想過也許孩子真的并不是故意不好好學習,也許他們也用盡全力努力,可就是學習有困難呢。
心理學實驗光斑效應證明,有時我們所抓住事物的某個特征,并不能反映它的本質。我們由此得來的結果,也都存在着片面的錯誤。
同理,有些孩子學習不好,看上去笨笨的,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點。
也許是我們隻看到了他們的缺點,而沒有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若我們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寬容和愛,他們必會回報給你不一樣的成果。
04
每個“笨”小孩,都是未被看見的天才
《追夢赤子心》裡有這樣的一段歌詞:也許我沒有天分,但我有夢的天真,我将會去證明,用我的一生。
成長的路上有千難萬險,請别急着給孩子下定義。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的高中生工藤沙耶加,她終日和小姐妹們吃喝玩樂,學習成績是全年級倒數第一。
媽媽經常因為她的事情被學校喊去說教,有一次沙耶加因為吸煙的事而被學校處分,要她無限期休學。
她自己都放棄了,而媽媽則把她送去補習班。然而經過測試,她的水平隻有小學四年級。
當她立志要名校時,被老師嘲笑,就連爸爸和弟弟也嘲笑,說她是癡人做夢,但媽媽無條件相信她。
她在努力的過程中,一度因為沒有進步感到灰心,想要放棄。媽媽告訴她:“如果太累了,放棄也沒關系,你已經很努力了。”
有了媽媽的陪伴和支持,沙耶加最終考上了想去的大學。
就這樣,沒有棍棒,沒有責難,更沒有恐吓,這位媽媽用自己的愛和接納,讓那個無可救藥的“笨小孩”實現了夢想。
沒有一個孩子是完美的,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
願我們每個父母,都能對孩子多點耐心和陪伴,在平凡的日子裡,看見孩子身上的美好。
不給他下定義,不去批判他,而是用尊重和支持治愈那個“笨小孩”。
告訴孩子“沒關系,我等你”,從而耐心守護,靜待花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