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觀察】
作者:崔錦蘭(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九州風土、人文風貌,詩詞詠禮、高歌頌情……近日,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出品的兼具國風、國潮、國韻特色的詠歌彙《千年一聲唱》啟動全國首演。這台音樂會粹選時下廣為傳唱的中國風曲目,以時代語彙重新解讀“風雅頌”。音樂會将中國傳統文人墨客筆下的詩詞歌賦,融合在古曲新聲的旋律中,宛若在舞台上展開一幅縱覽古今的畫卷,帶領觀衆窺見千百年筆墨滄桑,盡顯國風格調。
近年來,國風音樂漸成流行之勢。從各大綜藝到各類舞台,再到影視劇配樂、遊戲音樂等,中國風已經在音樂領域掀起一股潮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标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随着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積極主動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文藝創新的重要源泉,國風音樂也将在新的起點上獲得新的發展,相關問題理應引起重視。
《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會演出現場資料圖片
國風音樂的風是種什麼“風”
提起中國風,人們會不由得想起《滄海一聲笑》《男兒當自強》,也自然會對《東風破》《青花瓷》《雙截棍》《龍拳》《霍元甲》《發如雪》等音樂作品津津樂道。那麼,在音樂領域,中國風是種什麼“風”呢?
關于這個問題的讨論并不少見,既有從中國元素入手泛泛而談的,也有從旋律、歌詞、節奏、編曲、演唱等方面出發專業解讀的。總之,國風音樂并沒有一個确切的定義。這也為國風音樂的探索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傳統詩詞歌賦的現代演繹,聽到了古曲發新聲,感受到了五聲音階、民族樂器的别樣魅力。一批優秀國風音樂作品也受到了廣大樂迷的追捧。
但是,随着國風從小衆走向大衆,跟風創作,打着“國風”旗号濫竽充數的情況也有所顯現。比如在某些綜藝節目中,一首歌中随意穿插兩句詩詞、戲腔或在樂隊中加一件民族樂器,就号稱中國風,最終卻因使用不當贻笑大方,的确值得反思。我們不必苛求國風音樂完全複原古風、古曲,但是國風音樂的創作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規範。在筆者看來,一是從古典詩詞、經典古曲中尋求美學養料,無論是原貌呈現還是古詞新唱、古曲新聲,必須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演繹,做到詞為心聲,言之有物,通過作品體現專業性;二是并非帶有中國元素的音樂就叫國風音樂,這種元素不僅要有代表性,而且應當用得恰到好處,比如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古琴、箜篌、琵琶、馬頭琴等中華民族傳統樂器,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等詩詞元素,昆曲、京劇、越劇、川劇、黃梅戲等戲曲元素,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格薩爾王式說唱等,要通過中國風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風音樂是包容性的,它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營養,也是專業性的,它遵循音樂創作基本規律,以融合體現音樂美感;國風音樂是傳統的,它離不開古風、古韻的養分,也是現代的,它一直在尋求創新,探索更多可能性。
近年來,各領域對國風音樂或音樂中國風的探索,在多元化中體現出了高水準,總能讓人耳目一新又回味無窮。比如歌手烏蘭圖雅創作的《昭君》《玉兒飛》《巾帼傳奇》“巾帼英雄組歌”,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元素為基礎,以百姓熟知、民間傳誦不衰的巾帼傳奇故事為内容,以流行音樂為載體,再現名留千古的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成功喚起了人們對巾帼英雄的崇敬和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再如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連續舉辦五季以來,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将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音樂相融合,在注重節目時代化表達的同時,又深度挖掘詩詞背後的内涵,講述文化知識、闡釋人文價值、解讀思想觀念,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樹立文化自信,不少原創國風音樂作品出圈,被觀衆收藏。
國風音樂為文化瑰寶添“新聲”
今年9月,《萬物生長——二十四節氣交響套曲》音樂會在京演出,主創團隊把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化為音符,奉獻了一場清新隽永、浪漫詩意的美學盛宴。現場既有古典高雅的管弦樂團,時尚、絢麗的電聲樂隊,更有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大鼓、唢呐等全新融入;作曲家還别出心裁地運用了很多特殊的物理樂器,用水盆、雨棍模拟淅淅瀝瀝的春雨聲,用風鈴、鳥哨營造雨後的清涼幻境。随着四季流轉,不同風格的十九段音樂,配合着一段段古典詩詞,成就了一台既有融合又有創新的國風音樂盛宴。
無獨有偶,前不久,交響音詩《千裡江山》在滬世界首演,并開啟全國巡演,陸續在多地音樂廳,用音符帶領現場和線上觀衆在崇山峻嶺、煙波浩渺間遨遊,用音樂诠釋千年文化瑰寶《千裡江山圖》穿越時空的魅力。交響音詩《千裡江山》分六個樂章,其中每個樂章的标題和副标題都來自中國古典文學名句,通過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面對山水風景時的感受和哲思将中國哲學放進音符裡,從不同側面表現中國風采,展現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由此,飽含中華民族意蘊的國樂之聲,與成熟的交響樂創作技法結合,輔以中國經典詩詞文本,營造出東方美學意境,帶給廣大觀衆别樣的美的享受。
音樂藝術不僅是個人修養的良師益友,也是一個國家精神風貌的象征;音樂藝術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手段,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在國風音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不斷湧現的國風音樂作品,體現出創作者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不斷提升的國風音樂傳播力,則表現出當代社會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堅定的文化自信,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蓬勃生機。
當下,國風音樂無疑是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如何兼顧傳統與新聲仍是考驗。
一方面,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風音樂最重要的文化資源,是孕育國風音樂的肥沃土壤。曆史長河中多彩絢麗的宮廷音樂、意境深遠的文人音樂、博大精深的民間音樂,以及經過大浪淘沙、千錘百煉而留存至今的經典民歌、曲藝、器樂等,也都賦予新生代國風音樂創作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和滋養。随着我國傳統文化發掘與保護工作的持續推進,廣大音樂人将會獲得更多更新的資源與養分,也會擁有更大的創作與發揮空間。因此,廣大音樂人要善于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滋養,通過音樂創作轉化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比如從二十四節氣中尋找創作靈感,圍繞三星堆文物寫詞編曲等,都取得了良好反響。
另一方面,國風音樂還要在關注時代變化、堅持為人民創作中,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音樂是時代前進的号角,它的性質決定着它以反映時代精神為使命,音樂作品内容、形式要與時代精神相契合,也要在創作中再現社會現實和情感體驗。此外,人民需要音樂,音樂也需要人民。國風音樂同樣要為人民抒懷、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寫,比如在作品中融入耳熟能詳的民歌旋律、融合部分流行曲風或結合舞台呈現的豐富性等,如此方能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國風音樂作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為音符走進人們心中。
《光明日報》( 2022年11月23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