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帶孩子去遊樂場,看到這樣一幕:一個媽媽小心地托着孩子的後背,讓孩子爬上網架。并細心得“指導”着:
“對,先擡左腿,站穩了,然後再擡右腿,對,很棒,擡起來,和剛才一樣的高度”
忽然,媽媽手機鈴響起,去一邊接聽電話了。整個過程,那個孩子一動不動,眼巴巴地等着媽媽,而她身邊比他小的孩子都自由地爬了上去。
生活中這樣被父母過度關注的孩子并不少見。
幾個月大的孩子,一颦一笑都備受家長關注;孩子坐在墊子上玩耍,大人一會在旁邊鼓掌叫好,一會遞來吃的,不斷打斷孩子的探索;和同齡孩子玩,稍微有點摩擦,家長連忙上去幫孩子協調解決。
如今養育孩子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一些孩子被父母寄養在爺爺奶奶家,變成留守兒童。另一部分父母一方辭去工作,專門看管孩子。
媒體經常會報道“留守兒童”出現的各種問題,卻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些被照顧的“無微不至”的孩子們,其實也正受着傷。
隻是這些傷不容易被人看見,可能要過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才會被看到。
就像上面那個小女孩,沒有媽媽在身邊,他就完全不會自由玩耍,他已經習慣有個人在旁邊指導,鼓勵,不然就失去行動的動力,即便是玩這樣一件孩子天生就會的事情。
可想而知,如果媽媽一直這樣事無巨細地照料孩子,試問孩子怎麼能發展出自己的判斷力和獨立完整的人格?
1、被過度關注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很容易以“關注者”的标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一切行為都是為了獲得這個人的認可。
這樣的孩子特别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人看,有人鼓勵,才會覺得有動力去做。他們經常說的話就是“媽媽,你看我”。
如果沒有關注者,他們就會無所适從,不知所措。
于是,我們看到那些在課堂上拼命舉手的孩子,即便這些孩子成績優異,也都是為了讨好父母和老師,而不是發自内心熱愛學習。
2、以自我為中心
瑞瑞活潑可愛,聰明伶俐,可一些時候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在幼兒園裡,他見到喜歡的玩具,就會從别的小朋友手裡搶過來,搶不過來就大聲哭鬧。排隊的時候,總是要站在第一個,遊戲的時候也總是橫沖直撞。
一次活動課上,老師讓大家說說《我的好朋友是誰》。瑞瑞第一個站起來,得意地說:“我的好朋友有很多,琪琪是我的好朋友,夢夢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
沒想到琪琪站起來說:“我才不是他的好朋友”,接着又有幾個小朋友站起來,連聲說:“我也不是他的好朋友”。
理由大緻是,瑞瑞喜歡搶玩具,瑞瑞睡午覺的時候總是在床上跳來跳去,太吵了,瑞瑞還打我了。瑞瑞當時非常尴尬。
像瑞瑞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裡并不少見,在他們的世界裡,總是以自己興趣和需求為出發點,很少關心他人。
瑞瑞在家一直是唯吾獨尊的,因為他是家族裡的第一個孩子,自然受到了各方寵愛與一身,導緻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而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人生中最大的困難就是很難交到真正的知心朋友,沒有人會支持他。
3、失去掌控人生的能力
現在中國“直升機”父母越來越多,孩子基本上所有的時間都被填滿,各種培訓班,作業,線上課程。孩子隻要表現出任何愛好,家長就會很自然想到給他報個興趣班。
當然經過專業訓練,可能是可以培養出一個特長來,父母也會覺得這樣的高度關注是值得的、必要的。
但當父母把所有關注都放在孩子身上,為他規劃好一切的時候,殊不知也剝奪了孩子的自由成長。當孩子有一天離開你,沒有你的規劃安排的時候,他是否有能力掌控自己人生呢?
你以為把孩子送進大學就算完事了,但事實上,上完大學,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開始,他需要獨自面對各種問題。
被過度關注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不被關注獨立生活的能力,當周圍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他們的心理往往會瞬間崩塌。
運氣好的,自己通過掙紮,重獲新生。運氣不好的,造成或大或小的心理問題在所難免
。
有社會學家說過,人類所有的關系中,隻有親子關系是生來為了别離的。因此這種關系張弛有度對父母和子女才是健康的。
作為父母我們更應該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是一意孤行地把自己的人生傾注到孩子的身上。管教和引領是必要的,但也不應失去界限感。
過度關注給到孩子的到底是什麼,希望每位家長都去好好審視,不要在錯誤的路上一路狂奔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