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話,在四川話的分類中,被歸到一個叫「灌赤片岷江小片」的區域裡,而且還是成渝片裡的一個孤島。
這個孤島裡除了有射洪以外,還有鹽亭和西充兩個鄰縣,并以西充話為代表,除了鄰近射洪的這一片,灌赤片岷江小片要到樂山、宜賓等地才能找得到了。
首先,三四百年前的射洪人并不像我們現在這樣說話,他們操着一口古四川話,這樣的情況一直到戰亂之後的 「湖廣填四川」才突然發生改變,大量的湖南、湖北籍的人移民到了四川。
大體上,越靠近湖南和湖北的地方,受湖廣話的影響就越大,以成都和重慶為代表的成渝片區,這裡占據了四川方言的半壁江山,他們都是湖廣話影響之後衍生出來的新的四川話的代表。
而湖南、湖北較遠的川南地區(岷江流域),他們保留下來了一定程度的古四川話,也叫「南路話」。
以上是現代四川話分布的一般規律,但是其中也有例外,比如我們射洪話,就屬于這種為數不多的例外,我們在成渝腹地,但卻保留下了一定程度的古四川話。
這種古代發音的保留,在今天的射洪話中,最為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2」的發音。
方言的保留與分布狀況,從側面反映出了射洪在湖廣填四川的過程中,移民占比的多少,相比周邊地區,我們的湖廣移民比例應該是相對偏低的,除了射、鹽、西三縣,三台鄰近射洪的景福、兩河等鄉鎮,「2」的發音也是如此。
我們現在所說的「射洪話」,其實是古四川話、湖廣話以及普通話交融出來的新的方言。
至于我們耳中聽到的方言之間的區别,這并不是四川話分類的理論依據,所以和西充話、鹽亭話甚至川南話劃為一類也就不新鮮了。
除了「2」的發音從er變成了平舌的e以外,射洪話裡還是有一些明顯的兒化音,比如:幺兒、馬兒、這兒,在此不再贅述。
至于「刮」的來曆,也與湖廣填四川息息相關,刮的用法與長沙話中的使用幾乎一樣,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刮是guai(怪)字演變而來,兩者的意思相近,發音相似,具體的關于刮的解析,可以查看一下下面的鍊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