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大量曆史典籍記載農曆始于黃帝時代。
1912年我國開始采用西元曆法和農曆并用,當然,重大的節日和節氣,我們還是按照傳統曆法也就是農曆來度過的。
在中國古代是這樣計算出年月日的:
天幹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華始祖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十天幹及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為紀曆之符号。
我國曆法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29.5306天)為一月,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365。2419 天)為一年,為使一年的平均天數與回歸年的天數相符,設置閏月。
據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開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年:每個幹支為一年,六十個幹後,又從頭算起,周而複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幹支紀年法。
回歸正題,翻開日曆,人們都會看到,無論是平年還是閏年,大月都是三十一天,小月都是三十天,惟獨二月天數最少,平年隻有二十八天,隻是到了閏年才有二十九天,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知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周,需要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為了計算起來方便,每年定為三百六十五天,叫做平年。
每年多出的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則需要四年方能湊足一天,這一天加在二月份,所以這一年就有三百六十六天,叫做閏年。
說到這裡,人們一定要問:那為什麼二月的天數反倒最少了呢?這裡有一段故事。
要解釋2月份為什麼隻有28天這一問題,還要從它的年、月、日的形成說起。
公曆就是太陽曆,也叫陽曆,它以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作為一年,再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而地球運轉一次則算一天,但地球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這叫回歸年)是365.2422天,比平時說的一年365天(這叫做曆年)多了将近四分之一天。
随着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回歸年和曆年就越差越遠了。為解決這個問題,在公元前46年,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凱撒對曆法做了改革,他規定在曆年的基礎上,每四年設一個閏年,閏年為366天,這樣,曆年就更接近回歸年了。
傳說在公元46年,羅馬皇帝恺撒依天文家索西琴在修改曆法時規定:每年為十二個月,一、三、五、七、十、十二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其他月份定為小月,每月三十天,這樣,大小各六個月,使人很容易記住,應用起來也很方便。
但是照這樣規定,一年就不是365天了,而是366天了,因此得找出一個月扣去一天,扣哪個月合适呢?那個時候被判處死刑的犯人都在二月份處死,所以人們都希望二月這個月能快點過去,于是,就把二月扣去了一天,這樣,二月就隻剩下29天了。
後來,有一個叫奧古斯特的人做了羅馬皇帝,他發現恺撒是七月份生的,七月是大月,而他自己是八月份生的,八月卻是小月,他為了顯示自己和前一位皇帝有同樣尊嚴,就荒唐地把八月也定為大月,改為三十一天,而八月多出的這一天仍然從二月份扣除,這樣,二月隻剩下二十八天了,隻是每過四年,也就是閏年,二月才是二十九天,這就是二月份天數少的來曆。
本文由學國學網(lexueguoxue)發布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