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素養課的工作要求?【專家視角】作者:莊忠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勞動素養課的工作要求?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專家視角】
作者:莊忠正(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今年秋季學期中小學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标準(2022年版)》,這是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舉措。勞動教育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的關鍵工程。新時代勞動教育正在大中小學有序推進,取得了諸多成效,但與“德智體美”四育相比,勞動教育仍處于弱化狀态,是教育中的短闆,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認真落實勞動課程标準,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義務教育勞動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強化勞動課程的育人價值
勞動課程是實施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勞動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近年來,雖然勞動課程日益被重視,但存在勞動内涵被泛化和窄化,勞動教育畸變為技藝學習、休閑娛樂、懲罰手段等現象,勞動課程中的勞動與教育成為“兩張皮”。部分青少年中甚至出現了“不想勞動、不會勞動、輕視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所以,勞動課程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挖掘勞動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學生正确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這是新時代新形勢對勞動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縱觀中西方勞動教育的曆史演變,勞動教育最初是一種面向生産實踐的生産性的或職業性的教育,缺乏育人價值的有效引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育人價值引領,勞動課程應堅持目标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聚焦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使學生在學習和勞動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适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确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即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
勞動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在勞動課程的設計和實施中,一方面,每一學段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根據核心素養培養的不同學段要求,合理選擇并安排課程内容和目标,增強内容與育人目标的聯系,實現每一學段中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的有機融合和統一,避免缺乏教育設計和意義建構的“有勞動無教育”現象,避免勞動課程實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另一方面,注重不同學段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銜接,建構橫向融通、縱向有序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系。在橫向上,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确的勞動觀念;發展初步的籌劃思維,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在縱向上,分别從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四個學段設計相互銜接、進階有序的各學段課程目标,體現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聯系性和進階性,避免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培養上的學段性脫節。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勞動課程體系
勞動課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圍繞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構建内容結構。雖然三類勞動的目的、方式、關系以及成果不同,但它們都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可厚此薄彼,顧此失彼;而且勞動課程的實施學段、教學過程、實施場域亦具有整體性,不可硬性分割。換言之,勞動課程體系建設是一個綜合性、一體化的系統工程,關涉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能否實現。但是,在勞動課程的安排和實施中,卻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勞動課程目标和内容缺乏整體性把握,課程目标的定位時有偏差;各學段勞動課程缺乏一體化設計,目标和内容時有學段性脫節;勞動課程實施的方式簡單化、單一化;在勞動教育實踐過程中,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缺位嚴重等。所以,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構建勞動課程體系,實現勞動課程的全方位、多領域、各要素間深度融合。
首先,嚴格貫徹“整體規劃、縱向推進、因地制宜、各有側重”的原則,構建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課程體系。一方面,根據學生從小學到初中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經驗基礎和發展需要以及區域特點、學校勞動教育環境等,合理選擇和确定任務群,整體安排每個學段的勞動課程,體現勞動課程在不同學段的縱向銜接與遞進關系。另一方面,根據其他課程的學科、專業特點,注重與其他課程的緊密結合,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内容,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其次,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勞動教育環境,探索三位一體的系統合作機制,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在勞動教育中的基礎作用、主導作用和支持作用,實現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例如,通過指導家長把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家庭日常生活、邀請社區管理人員和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共同參與勞動教育計劃的制定等,促成家庭、社區協同開展勞動教育。
最後,豐富勞動課程的實踐方式,倡導“做中學”“學中做”“做中創”,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情境創設,引導學生直接體驗和親身參與,感悟和體認勞動價值,培育勞動精神;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以地域文化為載體,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這不僅有助于形成區域特色校本課程,提高勞動教育實效,而且是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渠道。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革評價考核方式
勞動課程評價是勞動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勞動課程的目标實現、保障勞動教育的實施效果等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勞動課程評價引導勞動教育發展,那麼勞動課程教師則對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有決定性意義,因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但是,以往的勞動課程評價機制存在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方式簡單化、評價功能異化等一系列問題。勞動課程教師則缺乏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無法保障教師的切身利益,緻使他們成為中小學師資隊伍建設的窪地,難以形成穩定的師資團隊。所以,為了引領勞動教育縱深發展、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綜合育人價值,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改革評價考核方式。
勞動課程評價要貫徹導向性、發展性、系統性原則。勞動課程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核心素養在每個學段的發展狀況以及在勞動過程中的體現是評價的首要對象,各個學段勞動素養的具體要求則為評價提供了參照系。但是,評價不是目的,隻是手段,即通過發揮評價的反饋改進功能,實現“以測促學,以評促教”的教育目的。在評價主體上,既然勞動課程旨在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評價應由教師、家長和學生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即以教師評價為主,鼓勵學生、其他學科教師、家長等參與其中。在評價内容上,注重多維度,既要關注勞動知識技能,更要關注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既要關注勞動成果,更要關注勞動過程表現。在評價方法上,注重評價方法多樣,重視平時表現評價與學段綜合評價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結合。
針對教師,則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工作考核機制,合理評價教師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督促教師加強研究和改革,提升教育效果,并且把考核結果作為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引導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誠如列甯批評隻學習“書齋裡共産主義知識”的青年,不能被稱為“合格共産主義者”,當代中國青少年隻有接受新時代勞動教育,到日常生活勞動、生産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中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培養勞動素養,報效國家,奉獻社會,才能成長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0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