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花火烨烨

花火烨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4:53:52

  花火烨烨(窯火烨烨向未來)(1)

  花火烨烨(窯火烨烨向未來)(2)

  大型實景演出《china》場景

  花火烨烨(窯火烨烨向未來)(3)

  “洋景漂”泥的明和他的中國合作夥伴展示陶藝作品

  □ 本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毛江凡 全媒體記者 龔豔平 文/圖

  流光溢彩,烨烨其華;千年瓷都,生生不息。

  如果說其貌不揚、樸實無華的瓷泥是一首音樂的低聲部,那麼,巧奪天工、神奇窯變後絢麗而出的精美瓷器,就是一個個宛若交響詩般的天籁音符。

  一座城市何嘗不是如此。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到享譽世界的國際瓷都,1700年的制瓷史,景德鎮宏大曆史上的每一個前進腳印,都在書寫一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傳奇,都在講述着從小寫的“china”到大寫的“CHINA”的故事。

  因瓷而生、因瓷而興、因瓷而名。随着2022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的啟幕,這個古老而青春的城市,再次綻放出無與倫比的璀璨光彩——

  瓷博盛會之光

  藍天白雲,暖陽高照,一年盛會再啟;煌煌新館,紅毯鋪就,喜迎八方來客。

  11月8日至12日,2022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在全新的展館——景德鎮陶博城舉行。

  自2004年以來,瓷博會已經成功舉辦19屆。本屆瓷博會以“瓷上世界共享未來”為主題,總展位1560個,較去年增加了300個,吸引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團組、2000多家企業線上線下參展。英國安斯麗、德國梅森、法國柏圖等數十個國際品牌,國内12大産瓷區、10大名窯的上乘佳作彙聚于此,全球千餘名客商因“瓷”結緣,不遠萬裡奔赴而來,洽談交易。

  新面貌、新變化帶來新氣象。景德鎮陶瓷文化的傳承創新、遺産保護與活化,中外陶瓷文明的交融互鑒、共生共榮,在本屆瓷博會上得到充分彰顯。景德鎮的“交往圈”“朋友圈”“合作圈”越來越廣,國際範、專業範成色越來越足。

  “連續19年參加瓷博會,今年是我參加活動最多的一次,還有幾個會議因‘碰車’去不了,有點遺憾!”在展館裡,記者與景德鎮陶瓷包裝曆史博物館館長、陶瓷包裝技藝非遺傳承人趙水濤不期而遇。今年他多了一個身份——景德鎮市陶瓷包裝行業協會會長,他帶領今年投産的陶瓷包裝智慧園區10多家入園企業,首次亮相瓷博會就受到了極大關注。

  趙水濤說,讓景德鎮陶瓷包裝曆史文化與技藝,在新的發展與創造中得到檢驗與弘揚,這是瓷博會帶給他的最大收獲。

  瓷博會1号館誠德軒展區,被布置得竹影搖曳、綠意盎然,燈光下各種佳器琳琅滿目。一向以精緻雅器著稱的誠德軒,帶來了元佳窯、元薪号等系列新品,吸引衆多粉絲慕名而來。

  “作為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的代表,誠德軒自創立以來,一直緻力于創造融藝術與生活為一體的産品奉獻給世人。”誠德軒瓷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蘇歆悅如是說。

  胡學義也是景德鎮瓷博會的“老朋友”。今年,來自南京、因熱愛陶瓷被稱為“瓷癡”的72歲藏友胡學義,又參加各種活動健步如飛地穿梭在會場之間。

  “如果從1975年第一次來景德鎮算起,到這次參會,我已經是第382次來瓷都。瓷博會緊跟時代的脈搏,無論場地、規模、品質、影響力,都有極大飛躍,可以說是越辦越紅火,越來越吸引世界的目光。”胡學義感慨,他早已把景德鎮視為第二故鄉,每逢盛會必來參觀。

  11月7日晚8點,陶溪川廣場,歌手李玉剛現場演唱景德鎮陶瓷主題原創歌曲《此生隻為你》,洋溢着對景德鎮陶瓷文化的熾熱之情,打動了每一位觀衆的心。

  “千年窯火不熄的景德鎮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美絕倫的陶瓷文化傳奇。《此生隻為你》這首歌以當下回望過往,用曆史守望未來,千年的凝與煉,一生的悲與喜,始于夢想,融于瓷器,化為顔色,轉為歌聲。千年景德鎮文化綿長,此生隻因有你!”談及這首歌的創作過程,李玉剛感慨良多。

  瓷博會期間,主辦方共策劃推出了13項主體活動、27項配套活動。除上述活動,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高峰論壇、匠人匠心至誠至精“杜鵑獎”獲獎作品展、景德鎮非遺館開館、國際版權論壇、第十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展、景德鎮“洋景漂”陶瓷藝術作品展等輪番上演,令人目不睱接。

  一場瓷博盛會,折射的是一座城市永不落幕的陶瓷文明之光,以及一代代陶瓷藝人亘古不變的夢想。

  傳承創新之美

  一座城市将一個行業做了一千多年,這樣的傳奇放眼全球或許都絕無僅有。

  而景德鎮做到了。保護千年遺存、傳承千年技藝、呵護千年匠心、講述千年故事,這是景德鎮千年積澱涵養的文化自信和底氣。

  3年前,《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出台,千年瓷都景德鎮被賦予新使命。

  本屆瓷博會,傳承創新的聲音貫徹各類會場,餘音缭繞。

  11月7日,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術報告廳。由江西日報社攜手景德鎮市委市政府、景德鎮陶瓷大學共同主辦的“2022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高峰論壇”開幕,論壇圍繞景德鎮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先進陶瓷産業發展等主題展開深入研讨,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發展建言獻策。

  同一天,由江西省文聯《創作評譚》雜志社、江西省美協主辦的“2022年景德鎮當代陶瓷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研讨會在景德鎮陶瓷大學美術館舉行。景德鎮陶瓷大學副校長呂金泉教授認為:“通過對傳統藝術的探索研究和不同風格流派藝術的吸納,景德鎮傳統的陶瓷藝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呈現出新表達、新思想和新理念。”與會的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介紹,不久前省美協分别成立了陶瓷藝術和瓷畫藝術專門委員會。“傳承與創新密不可分,傳承是基礎,創新是着眼點,在創新的過程中要進一步理解傳統的價值。”

  11月9日,景德鎮名坊園,瓷都文化新地标——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産館開館。這個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最新探索,成為弘揚優秀陶瓷文化、講好景德鎮故事的又一重要窗口。

  本屆瓷博會,創新與傳承之美同樣可感可知。

  在瓷博會1号展館富玉陶瓷展區,一件件青花玲珑瓷精美亮麗。景德鎮玲珑瓷技藝非遺傳承人、富玉陶瓷的90後掌門人——呂雅婷,忙得不亦樂乎,給客商介紹剛上新的産品,接受媒體采訪,還要抽空亮相線上直播間。作為當代新青年陶瓷手藝傳承人,呂雅婷說,隻有将現代與傳統相結合,才能使陶瓷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既要傳承也要創新,是大多數景德鎮手工藝人的共識。在歐洲留學多年的呂雅婷一直懷有創新夢,那就是突破傳統陶瓷文化的束縛,打造時尚、個性、趣味的青花玲珑居家生活用瓷。如今,富玉陶瓷已成為景德鎮陶瓷創新的“一面旗幟”,不斷煥發出傳承創新之美。

  在景德鎮三寶村,一座小院古樸典雅,掩映在青山綠水中,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曾亞林的工作室坐落于此。曾亞林一家祖孫三代出了三位陶瓷名家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曾亞林,58歲,從事陶瓷藝術創作數十年,從小受父親曾維開(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影響和教導,先後師從姚永康、陳夢龍、熊鋼如等名家。曾亞林既承家學,又轉益多師,且受教于高等藝術院校,既善于融會貫通,又勤于實踐,不墨守成規,堅持在傳承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曾超作為曾家長孫,自小在爺爺曾維開和父親曾亞林的培養下,展現出良好的藝術天賦。後經陶瓷學院的藝術滋養,功力大有長進,又赴中央美院進修,藝術視野日益開闊。随着近幾年作品陸續在各類展覽中亮相獲獎,年輕的曾超獲評江西省陶瓷藝術大師、江西省高級工藝美術師,他的藝術道路越走越寬廣。

  11月10日,景德鎮中國陶瓷博覽城任瑞華藝術館内,81歲的景德鎮陶瓷大學老教授、聯合國文化總署中陶委副主任委員、中國現代“任瓷”創始人任瑞華,用顫顫巍巍的手在一張潔白的宣紙上創作水墨畫。他的兒子任智勇靜立一旁,時而與父親交流幾句。

  任智勇說,1969年,28歲的父親和其他數十位畫家被選派到井岡山為毛主席畫像,最終有23幅油畫作品被選中進京審定,毛主席從中選了兩幅,其中就有《八角樓的曙光》。後來,父親轉向陶瓷創作,最經典的代表作是《歲月荷蓮》。這幅作品以“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氣質,以高白泥材質的潔白無瑕感,體現其藝術匠心。

  “我自幼跟随父親從事陶瓷藝術創作以及高溫顔色釉配制研究,如今父親中風,很少動筆制瓷作畫,但他對我的創作要求一直嚴苛不改,我也在傳承父親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完成了自己的‘窯變’,創作了一批唯美、獨特的現代風格系列壺藝作品,拿了一些大獎。”任智勇說,沒有讓父親失望,這是他藝術創作的動力。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個個家族的傳承創新,讓景德鎮陶瓷文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交織出多元的色彩。

  交融互鑒之道

  瓷博會不僅是景德鎮向世界表達自己的舞台,更是世界不同文化融合交流的平台。

  瓷博會上,記者遇見了不少外國友人,有藝術家,也有采購商。他們紛紛表示,來參加瓷博會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景德鎮,了解中國,也渴望更多的中國人了解他們,增進彼此的友誼。

  交融互鑒,這是景德鎮陶瓷文明跨越千年、對話世界的恒久魅力。

  11月8日,位于主展館的泰國皇家陶瓷、土耳其傳統手工陶瓷等國際展位前,人頭攢動,前來參觀的遊客忙着挑選陶瓷産品。美國藝術家展區的泥的明,是一個資深“洋景漂”,正用流利的普通話,向參觀者介紹自己的作品。

  在一衆中國展位之間,來自埃及的采購商奧瑪将手機鏡頭對準風格各異的陶瓷産品,通過海外社交平台向自己的客戶和粉絲現場講解。

  本屆瓷博會專門舉行了國際直采供需對接會,包括國内30家陶瓷企業與近百家跨境電商、境外采購商在内的交易團意向成交金額超2000萬元人民币。

  瓷博會現場,中外藝術家、客商你來我往,互動頻繁。

  11月9日,景德鎮浮梁縣的寒溪村,一場主題為“互鑒·共融”的景德鎮“洋景漂”陶瓷藝術作品展暨中外陶瓷藝術家對話會,同樣熱熱鬧鬧,引人矚目。展館内,來自美國、日本、土耳其等國家的34名藝術家創作的共計45件陶瓷作品在這裡集中展出,他們也在此間開展對話交流。

  這些為手工制瓷技藝而來景德鎮學習、創作、生活的外國藝術家被稱為“洋景漂”。據統計,“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

  在這裡,記者又遇到了高大帥氣的泥的明,他與中國合作夥伴藍潛攜作品《海洋茶壺系列白珊瑚》參展,其藝術作品獨特的創意與造型,吸引了許多觀衆駐足觀看。

  “我和泥的明的合作非常好,有的作品造型是他創作的,我負責上釉,藍色釉是我的一個強項。有的創意是我們碰撞磨合的,我們的作品,不僅有火與泥的窯變,還有中西方陶瓷藝術的交融。”景德鎮活化石陶藝工作室成員藍潛說。

  全國人大代表、陶瓷藝術工作者、陶瓷文化傳播者、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婧婧有多重身份,而她很看重教育工作者這個稱謂。2016年,景德鎮陶瓷大學成立國際學院,張婧婧擔任首任院長。自此,她以中國陶瓷文化的傳播使者為擔當,一方面将博大精深的中國陶瓷文化和陶瓷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先後在法國盧浮宮、希臘亞洲博物館、法國大皇宮、紐約聯合國總部等重要場所舉辦高水平的師生陶瓷藝術作品展,推動打造了“景德鎮國際陶瓷藝術雙年展”等對外文化交流平台;另一方面,與美國、英國、韓國等國家或地區30多所高校建立校際友好合作關系,先後培養了來自世界近60個國家的3000餘名留學生。

  “我非常喜歡中國的陶瓷文化,我想學好陶瓷技藝、學好中國文化,以後到家鄉開陶瓷工作室或者在陶瓷購物中心賣陶瓷。”來自非洲喀麥隆的留學生馬可琳說,她要把中國文化及中國陶瓷帶回家鄉。

  張婧婧認為,陶瓷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的一種優質載體,陶瓷文化可以成為與世界對話的橋梁和紐帶。國際學院的留學生群體是促進中外陶瓷交流的重要途徑,是中國陶瓷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講好中國陶瓷故事的國際使者。

  文化本身會說話,會成為不同語種、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交流互鑒的媒介。景德鎮與全球72個國家的180多個城市建立友好關系,文化就是其中最深沉最有力的催化劑。

  今天的景德鎮,“匠從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傳奇仍在繼續。在文化自信的感召下,3萬多名“景漂”、5000多名“洋景漂”彙聚于此,催生出這座城市強勁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大器成景,厚德立鎮,攜帶着穿越千年的文化基因與城市精神,景德鎮的明天将更美好,景德鎮的未來将更明媚。

  來源: 江西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