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地址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地址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3 15:47:51

走在冬日午後的多倫路上,陽光直射在“彈格路”上,忽聽老洋房裡飄出一首《上海灘》的曲子,聽着聽着停下了腳步,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那條多倫路。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地址(雅緻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1

多倫路原名窦樂安路,始建于1912年。原為寶山縣一條荒涼的小河浜,因英國傳教士窦樂安發現這裡與淞滬鐵路近在咫尺,便花錢買下了這片土地,填河造路,做起了生意。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裡已建有各種海派風格的小洋樓和中國式的弄堂,成了中囯近代史上文化界的重鎮。魯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王造時、葉聖陶、馮雪峰等文學界的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過足迹。中華藝術大學、左翼作家聯盟都在此成立并開展活動。這裡也因此被稱為“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

1954年7月,多倫路所在的北四川路區在街上的59号上海基督教鴻德堂召開了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成為當時北四川路區舉行重要會議的場所。

然而,這條頗有文化氣息的多倫路,或許許多人不知道,它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卻遭遇到了一場破壞,變成了馬路菜場。當時的馬路菜場場地十分簡陋,靠近四川北路近第四人民醫院這一段的多倫路兩側,置放了百餘個菜攤,馬路上方還蓋起了塑料棚,走在多倫路上整天聽到的是賣菜的吆喝聲,腳下則是各種菜皮,遇到下雨天,這裡泥濘不堪,如你稍不注意,腳底下就會打滑,來個仰面一跤。年紀輕的人,苦笑着尴尬地從地上爬起來;而年長一點的人,則直接被送到了對面的第四人民醫院,“吃足苦頭”。

那時的菜場,大都設在小馬路上。由于四川北路附近沒有菜場,多倫路又不通公交,便被“選”為了菜場的“最佳”場所。

自從被“選”為菜場,多倫路兩邊的居民便“深受其害”,每天天還沒亮,這裡已是人聲鼎沸,吵得居民早晨五點就要聽各種“交響樂”,賣菜的叫賣聲、運菜的汽車聲、買菜者排隊的争吵聲……

當時的多倫路菜場,在虹口區,除了三角地菜場、浙興菜場和江西北菜場外,還是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附近及周邊地區的許多居民都會到多倫路菜場買菜。記得我小時候多次随大人去多倫路菜場買菜,對這家露天菜場特别有印象。那時買菜,早上四五點鐘就要上菜場排隊。由于當時菜場蔬菜品種有限,貨源也十分少,一個人隻能買二種蔬菜,人去的多,可以多排幾個隊,多買些蔬菜。除了買蔬菜要排隊,即便要憑肉票、豆制品票、魚票等票證的副食品攤也要排長長的隊,貨源有限,去晚了就賣完了。所以,每次和大人們去菜場買菜,就像“打仗”一樣,這裡攤前放個破竹籃,那裡攤前放塊磚頭(作為“人”)。然而,當臨近開秤,看到菜場職工進攤時,菜場裡的人會立馬提前“騷動”,大家争先恐後地往隊伍裡擠。所以,家裡大人們都願意帶上我,因為這樣可以少用磚頭排隊(有時磚頭被人踢掉,你就得重新排隊,菜很可能就買不到)。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地址(雅緻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2

2013年12月,上海,多倫路的露天菜場。

早上五點半開秤,菜場裡開始人聲鼎沸起來。由于我人小,被排隊的人擠來擠去,一些“身強馬大”的人,看我像“小不點”,硬是插隊排我前面,我一邊喊着家裡的大人,但家裡大人排的隊也在亂哄哄地你擁我擠,根本沒辦法跑過來幫我;一邊用力跟這些“身強馬大”的人硬扛,雖然我人小,但不知那時哪來的力氣,還硬生生地“扛走”了幾個插在我前面的幾位“身強馬大”者。

每次買好菜,走在回家的路上,就像從“戰場”上下來一樣,雖然感覺很累,但看到菜籃子裡多了幾樣“戰利品”,心裡還是挺有自豪感的。因為在那困難的年代裡,能多幾樣“戰利品”,就意味着家裡的夥食可以得到改善了。

這樣的馬路菜場,足足維持了近20年。在附近居民的強烈呼籲下,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虹口區對多倫路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和開發,對有曆史價值的舊址、遺址進行了修繕,先後挖掘并考證了左翼作家聯盟、中華藝術大學、公啡咖啡館、鴻德書房、王造時舊居、夕拾鐘樓、景雲裡、趙世炎舊居、郭沫若舊居等,使當年差點湮滅在馬路菜場的著名建築和名人舊居得以重見天日。同時,對多倫路馬路菜場進行了拆除,損壞的路面和沿街各類建築也重新修舊如舊,路面上鋪上了舊時的石子“彈格路”,讓人有種“時光穿越”的感覺。

上海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地址(雅緻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3

如今的多倫路,風格各異的夾街小樓,栉比鱗次,街道雖短而窄,蜿蜒蛇行,曲徑而道幽,除去了繁雜而吵鬧的聲音,成為了國内外賓客懷舊休閑、旅遊觀光、文化消費的好去處。

欄目主編:沈轶倫 文字編輯:沈轶倫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片來源:東方IC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